再论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
[Abstract]:There are two system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 namely, transcendence created by Plato, introspection aesthetic tradition and experiential and outward aesthetic tradition created by Aristotle. These two systems had been in a state of opposition until the 18th century. It was not until Kant unified the two categories of beauty and sublime that modern aesthetic studies changed from epistemology to practice. And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beauty i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position and the functi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s main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epistemological aesthetic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ystems can not only change the tendency of epistemology and art philosophy in Chinese aesthetic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but also make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merge through dialogu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 This i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our modern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杨立江;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刍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6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10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2 谭容培;;原创的美学——评颜翔林的《后形而上学美学》[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约稿启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4 石艺X;;科学为基 与时俱进——我眼中的美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5 李志艳;;实践性侧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郭勇健;;美·审美·艺术——与王祖哲先生对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8 章辉;;中国当代休闲美学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上);2011年08期
9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振复;;一个“布衣学者”的学术自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选出新的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3 ;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召开会员大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4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及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年会在厦门大学举行[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6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各单位交流研究和教学情况[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山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齐峰;美学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9年
2 董学文;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转向[N];文艺报;2011年
3 李修建;直面器物的美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4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5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6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7 刘悦笛;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人民日报;2010年
8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9 齐峰;建构时代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黎明;感性智慧:维柯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贾玮;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宗泽;近三十年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的问题阈[D];西南大学;2008年
2 刘超;论卡西尔符号论文化哲学的美学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斌;马尔库塞美学的生存论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李黎;《淮南子》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唐圣;论美学与哲学的边界[D];新疆大学;2007年
6 李华强;走向美的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8 高波;论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山东大学;2005年
9 索浩峰;美学艺术主义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宁海林;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98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