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

发布时间:2019-01-07 17:39
【摘要】:让生活成为艺术,把人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活动,以美学取代伦理学,以美育取代宗教,这一思想取向与社会实践在东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传统。近代以降,从尼采的“酒神精神”到福柯的“生存美学”,从佩特“以艺术的精神对待生活”的口号到威廉 莫里斯“让每一个工人都成为艺术家”的社会理想,从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到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从“波西米亚人”到“波波族”,从19世纪的“纨绔子”、“游荡者”到20世纪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我们面对了一个博德里拉称之为“审美泛化”的世界。这无所不在的生存美学及其内在的心理动力——审美快感与消费文化是什么关系?在当代商品社会的条件下资本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审美活动?本文以美感为
[Abstract]:Let life become art, regard human life activities as aesthetic activities, replace ethics with aesthetics and replace religion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ave a long tradition in both East and West. In modern times, from Nietzsche's "Dionysus Spirit" to Foucault's "Survival Aesthetics", from the slogan of Pat "treat life in the spirit of art" to William Morris's social ideal of "making every worker an artist". From Zhou Zuoren's "Art of Life" to Zhu Guangqian's "Art of Life", from "Bohemian" to "Bobo", from "Dandy" in the 19th century, "wandering" to the aesthetic of daily life in the 20th century. We are faced with a world that Baudrilla calls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This omnipresent survival aesthetics and its inner psychological motive force-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pleasure and consumer cul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mmodity society, what kind of way does the capital get involved i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regards aesthetic feeling a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湘勤;龙海雯;;金融创新与金融结构变迁的演化论解释——凡勃伦金融市场理论的启示[J];人文杂志;2007年05期

2 孙敏强;试论《庄子》对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贡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宝琴;;语文审美教育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6期

4 周唯一;琴文化与魏晋南北朝诗歌之表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李可勤,李晓峰;“休闲”视野里的传统精神与现代设计──关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J];新建筑;2000年06期

6 曾永成;精神的本体性及其在人性生态中的意义——对文艺生态研究的一个必要理论前提的阐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蒋玉斌;唐人咏昭君诗与士人心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8期

8 赵凯;演化经济学的结构-过程分析法及其启示[J];学术研究;2005年02期

9 程丽蓉;粟斌;;大众传播与制度控制: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生态论[J];学术研究;2007年01期

10 汪全胜;论立法的制度环境[J];学习与探索;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天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菊花意象的三重境界[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成仿吾;;《郭沫若选集》(英文版)序[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税海模;;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夏晓春;;设计创意是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原动力[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4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齐s

本文编号:2403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03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