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的工业化与经济的审美化
[Abstract]:Taste is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and evaluate, but as an aesthetic agent, it has become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aste illustrates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not essentially a matter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purchase, but an aesthetic space that serves the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名称:当代服装时尚的身体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YJAZH100)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凌继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孙薇;;时尚杂志消费主义倾向的符号学阐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胡毅;张京祥;;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韬;来嘉隆;;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敏;;审美化消费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2 屈雅利;;当代广告发展与消费审美化进程[J];中州学刊;2014年02期
3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年01期
4 欧阳彬;周霞;;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社会理论的视角[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许多会;;中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研究的三条路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郭丹丹;袁小波;;从生活审美化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共同理想[J];网络财富;2010年22期
7 徐法超;;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暴力”[J];肇庆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郑苏淮;林彬;秦红梅;;论亚审美化兴起和传统美学的终结[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邱利芳;;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审美化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10期
10 余立新;语文教材内在逻辑审美化研究——兼析2000年高中语文新教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万里;;论古文学研究中的审美化与科学化(纲要)[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刘忠轩;;谈审美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3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封平华;;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审美化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史影;史晓晔;;关于艺术教育审美化的研究与实验[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周文华;;浅论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与学生创造性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大学教授 庄锡华;构建审美化的生活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2 庄锡华;美丽中国与生活审美化[N];文艺报;2013年
3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N];文艺报;2004年
4 胡经之;生活审美化,,艺术应何为?[N];文艺报;2005年
5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宜春市实验小学 易小明;语文审美化教学催生高效课堂[N];宜春日报;2010年
7 ;语文教学能否实现审美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陶东风;什么是“好生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高教学会美育分会秘书长 王旭晓;呼应现代消费审美化的美学作为[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仲呈祥;审美化艺术化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全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秦琳琳;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美娟;生活的审美化与诗意向往[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4 李运军;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5 冯慧娟;人生审美化的至境[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国芩;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孟凌;个体的审美化生存[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丽萍;职业,人诗意的栖居地[D];山东大学;2005年
9 林志芳;语文教师工作状态审美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宋燕;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26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2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