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评价及其论争——从对立、排斥走向对话、汇通之三

发布时间:2019-05-22 21:23
【摘要】:作为代表了中国当代美学重要成就之一的实践美学与新崛起的后实践美学,都受到了美学界的关注。应该注意的是,两派之外的许多学者也都非常关注这次论争,并对两派的观点及其论争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中立的立场容易使他们跳出局外,更客观、更超然地看待论争双方的得失。其中他们提供的思路———结合说、合理借鉴美学思想资源等———都很有针对性和价值。而克服其对立、缺陷,共同发展也是双方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论者认为,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世界美学的贡献,尽管有时代和自身的局限,但仍有发展的余地;后实践美学确实指出了实践美学的弱点,在克服这些弱点上有一定的成绩,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认真正视。二者都应该面对复杂的审美现实,确立问题意识,吸收对方与其他各方面的长处,正视自己的弱点,把问题意识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才可能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newly rising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esthetic circle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many scholars outside the two schools are also very concerned about this debate, and have expressed goo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views of the two schools and their debates. The neutral position easily makes them jump out of the board, more objective, more detached to see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both sides of the debate. Among them, the ideas they provide-combined theory, reasonable reference to aesthetic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so on-are very targeted and valuable. To overcome its antagonism, defects and common development is also a problem that both sides must face. The commentators believe that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o the aesthetics of the world, although it ha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and its own,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development.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does point out the weaknesse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overcoming these weaknesses, but its own existing problems also need to be seriously faced up to. Both of them should face the complex aesthetic reality, establish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bsorb the strengths of each other and other aspects, face up to their own weaknesses, and combine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so as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develop themselves.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阎国忠;关于审美活动———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2 张立斌;实践论、后实践论美学的悖立与会同[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张立斌;实践论、后实践论与美学的重建[J];学术月刊;1996年03期

4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5 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6 贻凡;寻求美学本体研究的新境界——“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栗永清;;美学“逻辑起点”刍议——兼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关于逻辑起点问题之争[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4 张黔;心理化——实践美学发展的一条线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徐庆博;;美学对象问题研究30年[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卢秉利;;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李占伟;;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出路献芹——从实践、后实践美学之争谈起[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黄斌;;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当代实践美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孙鹤;;文化视域中的城市精神问题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陈明兆,邓也穆;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的三个理论支点——“社会关系论美学”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许冰;审美教育在生命和谐发展中的意义及其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6 罗曼;探索美学发展的新路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立华;别尔嘉耶夫末世论思想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10 王雅芬;当代中国女性意识问题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学铨;;也谈实践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2 张玉能;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刘道镛;江德兴;鲁品越;;论对实践观的三种理解[J];教学与研究;1992年06期

4 董武清;;关于实践的本质及其深层含义[J];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5 张玉能;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

6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价值反思[J];文艺研究;1993年01期

7 李泽厚;王德胜;;关于哲学、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话[J];文艺研究;1994年06期

8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1994年05期

9 杨春时;乌托邦的建构与个体存在的迷失——李泽厚《第四提纲》质疑[J];学术月刊;1995年03期

10 冯契;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J];学术月刊;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友生;陈晓燕;;论道德信仰的实践意蕴[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宋银丽;图雅;;浅议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3 赵志浩;;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卓凌;;从劳动的视角看马克思哲学的变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4期

5 林剑;;论真、善、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统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6 司晓莉;对实践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再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王丽娜;;价值论维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陈静;;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关系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8期

9 黄戈;;浅谈音乐欣赏[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8期

10 徐一飞,周克武;社会规律主体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英;;科普参观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2 陈国庆;;基于创建国际一流水电厂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A];中国南方十三省(市、区)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杜亚娜;赵西彦;;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的实践[A];七省市第八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杨烁;;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型青少年[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黄薇;;与茶结缘的日子[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6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淑葆;;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丰富影视资源 开展实践活动[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9 高长海;;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愉;谢均;;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陆一波邋见习记者 陈玺撼;深化先行先试 发挥“两个作用”[N];解放日报;2008年

2 记者 蔡冬梅 实习生 李江华 王蕾;人大机关举办学习实践活动交流会[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3 ;深化学习实践活动 着力破解发展难题[N];人民日报;2008年

4 薛惠娟;深化学习实践活动 推动当前各项工作[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5 记者顾彬;我州对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进行测评[N];昌吉日报;2009年

6 首席记者朱丽华;坚持科学发展 把握目标要求 巩固扩大成果 推动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扎实成效[N];盘锦日报;2009年

7 蒲晓霞;陇南市直卫生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开局良好[N];陇南日报;2009年

8 实习生 王倩;市委组织部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N];固原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文宝;我市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扎实有效[N];张掖日报;2009年

10 小浪底枢纽建设管理局;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转化为推进全局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N];中国水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美群;和谐文化论[D];武汉大学;2008年

2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陈曦;赫茨尔及其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D];吉林大学;2008年

6 贺平海;论自尊与自由[D];上海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潘宇鹏;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贾丽民;逻各斯与人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宏德;探索幸福之路[D];吉林大学;2008年

2 曹金枝;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锦云;浅析史量才的报业思想及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4 廖为海;英国绿色学校及其实践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张国栋;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D];山东大学;2006年

6 罗昕;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汤庆博;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幸福问题[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昆;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批判[D];苏州大学;2009年

9 白絮飞;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文洁;普通高校开展音乐剧教学实践活动的初步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83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83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8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