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范畴的形而上意味
[Abstract]:Artistic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 blending of circumstances is only the composition and expression of its most superficial elements.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its Chinese metaphysical emotional experience, which directly conveys the intuitive and abstract world outlook of Taoist philosoph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reality into all thing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outstanding landscape poetry and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 is permeated with a boundless sense of the universe, which fully shows this metaphysical abstract emotional meaning.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德俊;;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孙维城;欧阳修词:词的特质 诗的渊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李静;柳永词的视野和视角论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李静;南唐词抒情模式的位移[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7 孙光;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8 胡兆量;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何元国;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的功能特征与风格特征[J];辞书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之华;;从傣族傩和傣剧谈少数民族戏剧发生学[A];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李越深;云间词派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丹;审美化的生存理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4 任心慧;试论李渔商业化“治生”方式对其曲论及剧作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小洁;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视觉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丹;周星驰电影的文化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菲菲;两宋间歌舞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曲荣伟;元、明负心婚变剧及翻案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晓慧;姜白石诗词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胡浩;李煜及其词的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文春;;美从何处寻——对生活美学形而下的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宛小平;;金岳霖《知识论》中的美学思想初探[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黄南南;;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丽;宗白华的“散步”方式[N];文艺报;2001年
3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邓军海;美育三阶:善感、趣味与境界[N];光明日报;2010年
4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2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晨;中国现代美学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民;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3 林青松;审美的弱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兆杰;味美论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薛荣莉;徜徉在学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D];暨南大学;2002年
6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活动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8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娜;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486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8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