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theory in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There are many ideas of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that can be integrated and communicat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which is helpful to break away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s and change the thinking mo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ians. Ye Lang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beauty in image", emphasizing that aesthetic activities are to construct an image world with mixed circumstances outside the physical world, Zhang Shiying treats th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aesthetic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of "explicit theory" rather than "typical theory",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magination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Ye Xiushan regards beauty and art as the basic for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and hold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l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supplements the theory of practice by being theory of existence, regards beauty as generated rather than ready-made, and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ought that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ourc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and emphasizes that beauty exists in phenomena. This acceptance shows that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 theo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 of thinking.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立元;;关于实践美学发展的构想[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2 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3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告别——答章辉博士[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朱立元;;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朱立元;;我为何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J];文艺争鸣;2008年11期
6 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哲学研究;1986年08期
7 邓晓芒;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J];哲学研究;200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君兰;;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殷世东;完善教师人格 推进学生人格之健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魏晶晶;王琳;;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9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Spending A Festival of Traditional Design——On Present Design of Chinese Festival Print in China[A];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 Vol.2[C];2008年
4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凌;;把握时代精神,确立审美立场——从《文心雕龙》说到当代文论建设[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姜梅;姜涛;;基于现象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首义——蛇山地区为研究对象[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张红霞;;瓷性肌肤下的现代“身体”表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传统线装书视觉语言在现代装帧设计应用的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
2 谢茂华;湖南国画馆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纯珍;中国门神画艺术语言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刘旭光;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法观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汤万松;高尔夫专业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俞吾金;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康德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及其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朱立元;任华东;;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内涵[J];河北学刊;2008年02期
3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张玉能;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鲍永玲;;一个蔽而未明的“实践(Praxis)”问题[J];学术界;2007年02期
8 曹小荣;;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诠释和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李文阁;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J];哲学动态;2000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涵;中国当代美学的现状与走向[J];文艺研究;1989年05期
2 张瑞德;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总结和反思——评张涵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3 ;“现象学美学”简介[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3期
4 邹元江;探寻中国当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准确轨迹——《中国当代美学》得失谈[J];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01期
5 吕新华;审美活动迈向价值观建构的历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潘立勇;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症结[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7 潘立勇,魏慧;在两极深化、多元取向中走向综合——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择向[J];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8 杨健民;对于美学本体论困顿的一点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9 胡炼;关于"美本质"与"人本质"的关系探讨——兼评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祁聿民;研究美学需要观察自身——评《中国当代美学家》[J];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董志强;;试论艺术与审美的本体论差异[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端午;;新时期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第五届全国美学大会论文)[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志荣;;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对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价值[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童庆炳;;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6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7 记者 马子雷;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京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9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10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3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4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7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8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9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韩志勇;新时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论争及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4 莫小红;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9年
5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6 刘莉萍;生命美学与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倡导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生岩岩;中国古典审美活动“游”范畴通论[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9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4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1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