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迁转论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小议自然美的标准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2 彭锋;;从身心关系看“虚构的悖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4 金鹏;;自由心态与审美心理机制的形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天道;;中国美学“韵味”范畴之生成原点及特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赵玉;阿诺德·柏林特;;走出美学与“否定美学”的困惑——对话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J];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7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8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9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罗杰;;审美意识的元形态:原初审美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祁志祥;;“自适其适”、“至乐无乐”——庄子美学新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邵同;;毛泽东早期美育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锋;重要的是将生活做成艺术作品[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4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刘鑫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院;城市美学与现代城市构建的美学实践[N];延安日报;2006年
6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7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9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卢甲甲;生态美学丛书:探究新的生态审美观[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徐宗文;美学与“诗性的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3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s,
本文编号:2534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3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