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审美意识比较——以“天人合一”和“物哀”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6 12:31
中日两国虽互为邻邦,其文化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两国人民的国民性格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两国人民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通过对两国审美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的国民性,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于这一哲学命题跨越了诸多领域,当其在艺术活动中有所体现时,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日本人则注重人心对客观外物的感受。其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识"物哀"就是其最好的体现。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中国人注重伦理道德并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倾向于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而日本人则注重细微与直感,相比较伦理道德更加注重人情世故。
【文章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1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历程
1.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2.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二) “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影响
1. 天人合一”审美意识在文学方面的体现———以古诗词为例
2.“天人合一”审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二、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
(一) “物哀”审美意识的形成
(二) “物哀”审美意识的影响
1.“物哀”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以《源氏物语》为例
2. 物哀”的审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三、中日审美意识在国民性上的体现
(一) 中国“天人合一”审美意识背景下的国民性
(二) 日本“物哀”审美意识背景下的国民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道观园林的研究 [J]. 潘伟,朴永吉.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01)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 [J]. 汪秀芳. 皖西学院学报. 2007(05)
[3]中国古典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 [J]. 姚翔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 邵金峰.山东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书法艺术“天人合一”美学意蕴探究[D]. 周贵清.南昌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79837
【文章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1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历程
1.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2.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二) “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影响
1. 天人合一”审美意识在文学方面的体现———以古诗词为例
2.“天人合一”审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二、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
(一) “物哀”审美意识的形成
(二) “物哀”审美意识的影响
1.“物哀”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以《源氏物语》为例
2. 物哀”的审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三、中日审美意识在国民性上的体现
(一) 中国“天人合一”审美意识背景下的国民性
(二) 日本“物哀”审美意识背景下的国民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道观园林的研究 [J]. 潘伟,朴永吉.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01)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 [J]. 汪秀芳. 皖西学院学报. 2007(05)
[3]中国古典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 [J]. 姚翔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 邵金峰.山东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书法艺术“天人合一”美学意蕴探究[D]. 周贵清.南昌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79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7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