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

发布时间:2022-01-20 16:04
  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问题在于学科理论与历史文化相分离导致美学研究呈现主体"中空"现象。这使得美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不强,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相似性。由于过分强调个体感性地位,在否定机械反映论的同时,也否定了认知性维度对美学的意义,从而压制了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这是由新时期以来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导致的。走出这一理论误区需要重建美学史研究的认知性维度,树立学科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美学理论的包容性问题,应从存在论和认知性两个维度理解美学理论;另一方面是美学史观问题,应更加注重思想史与美学史之间的潜在关系。 

【文章来源】:中州学刊. 201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二、中国美学史研究认知性维度缺失的原因
三、中国美学史研究对象的“非美学”问题
四、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潜流”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美学:巴迪欧的美学[J]. 马元龙.  文艺研究. 2014(11)
[2]美学的超越与回归[J]. 高建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3]重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认知性维度[J]. 邹华.  探索与争鸣. 2013(09)
[4]阿兰·巴迪欧“非美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超越性[J]. 艾士薇.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3)
[5]中国美学史著写作:评估与讨论[J]. 王振复.  学术月刊. 2012(08)
[6]近三十年中国美学史专著中的若干问题[J]. 张弘.  学术月刊. 2010(10)
[7]关于中国美学史真实性的拷问[J]. 黄柏青.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11)
[8]中国现代美学发生论[J]. 李欣复,刘洪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9]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J]. 张法.  天津社会科学. 2006(02)
[10]我的中国美学史理念[J]. 张节末.  思想战线. 2001(06)

博士论文
[1]阿兰·巴迪欧“非美学”思想研究[D]. 艾士薇.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99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99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1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