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
本文关键词:《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模式总是由不同民族的生活样式决定的,是本民族生活样式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最终要体现在本民族的生活样式之中,并反塑本民族的生活样式。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乐之邦”,礼乐传统奠定了中国人的审美文化模式、生活样态,并积淀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无意识之中,影响一代代中国人。古代中国人审美化的生活样式可以概括为“礼乐生活”,“礼乐生活”既是古代中国人的存在方式、行为规范、价值来源、也是他的生活世界。而《礼记》这部由西汉前期戴圣汇编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儒家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学术著作既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理念依据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根源。《礼记》是对“礼乐生活”的有意义地呈现的结果。 《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将致力于以“礼乐生活”为中心的整体性研究,以把握古代中国儒家礼乐生活的审美文化结构和审美文化精神,揭示由礼乐生活所成就的人格美和人情风俗美。天人一体的“礼乐”天道观,这是礼乐生活的形而上依据。天道观落实到人道人性之中,历史地形成宗法制度下的儒家“德治”思想,它以礼乐教化为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德配天,修齐治平。在“修身”中致力于“外王”,在“外王”中成就“修身”。礼乐一体既来源于天道又植根于人性、人情之中,但作为可学可教的“艺”,两者既是修身的手段又是教化的内容。正是礼乐生活成就了人们的礼乐教化,反过来,礼乐教化也需要礼乐生活来开显和证成。《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以“礼乐生活”勾连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方面的联系,整体、系统地把握《礼记》的审美文化内涵,阐释礼乐生活的审美化特征,从而把握古代中国人的生存世界与存在方式,揭示古代中国人的“审美化生活”。 第一章阐释礼乐生活的形而上的依据即“礼乐”的天道观。这个既是存在论、价值观根源又是宇宙普遍规律性的天道是人仿效的对象,它作为一个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的生命有机体与人的生命不可分离,天道与人道二者是统一的。天人一体的天道观体现了“象”思维的特点,并成就了生命的大美境界即天地精神境界。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天道人道就是一个道,天道观也是人生观,价值宇宙论化就解决了价值起源问题。这个道的内涵就是“诚”和“仁”,通过致力于“诚”,人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从而能“仁民爱物”,视天地万物为一体。故古代中国人安居在天地自然的环境里,种植农业,循着季节的节奏去生活,尽人事以俟天。对于这个寄托身心的天地,古代中国人有深沉的热爱,他们由人的亲亲之情扩充开去,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敏感的热爱,这种温暖的情感,使中国人心怀天地以致广大而热爱安宁和平。对于这个养育了自己的自然,中国人充满了感激,“报本反始”总使他们回到源头,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文化的起点,这也是文化自我反思和更新的源泉所在。所以,中国人是“温故而知新”,在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的历史时空中,时时完成自我更新,焕发生机,保持着强大的文化更新和转换能力。 第二章论述礼乐生活的人道内容,探讨尊尊亲亲的宗法制下人伦关系的相互内在性和“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以修身为本,在慎独、诚意正心、尽性、素位而行的过程中,君子既保持了人格的开放性又完成了自我认识的转化,形成了坚定而通达的人格。就“内圣”而言,“礼乐生活”是“呵护自我”的艺术,自我在礼乐生活的形塑下,经历自我转化和不断构成的过程。中国人的自我实现是开放的,是将人际关系中的对方和天地万物都包括在自己的自我里,即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内圣”就是致“诚”,就是要真实的活着,珍视生命、珍视生活,不断地成为自己,让人们生命的可能性随人们生命的不同阶段的展开而不断扩充,经历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妇等等不同的阶段,所有这些环节将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存在。“内圣”也是“致中和”,让自己的天命之性,自然的人性经过“礼乐”的陶养培育,“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保持着天赋的和谐,顺着自然生活。“内圣”也要在“外王”中开显,具体就是在“以人治人”的“德治”、“为政先礼”的礼制和提倡“孝道”中实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也正是礼乐生活的人道内容成就了君子的人格美和社会的风俗美。 第三章具体阐释“礼”的美学内涵。广义的“礼”包含着“乐”,合而言之礼乐一体,分而言之礼异乐同、礼外乐内,礼乐共同作用于人生社会。“礼”作为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从外面规训人的身体,从内在切磋琢磨人的情感,从而完成人格的自我转化。礼乐传统来自于原始的巫术仪式,礼与美具有同源性,礼总和仪文搭配在一起进行,具有相应的规范节目,要完美的行礼,离不开身心的完美配合,“礼”具有表演性和象征性。行“礼”总是要面对不同的活生生的人,总是情景化、情境性的,完美的践行“礼”就意味着进入“礼”的兴发状态的情境中,从而将“礼”具体化、“艺”化。“礼乐”在作为“艺”的层面上,它们是君子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因此“礼、乐”这两种“艺”是与人们的日常实践相关的,不是什么单纯的感性的享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从属于人的德性,它们要揭示人们的存在状态,要以此技能保证人们身心的和谐及社会的协调,使人们过上合情合理的生活。也就是说,对于儒家来讲,“艺”是用来保证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的而不是追求“艺”本身,使之与生活实践脱离出来以满足感官的享乐。“礼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了。 第四章探讨“乐”的美学思想。礼乐共同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仪式,但从功能上言之,礼异乐同、礼外乐内,礼乐相须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生社会。中国是农业国家,音乐最早是与节气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省风宣气”以安排农业生产。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音乐的审美特征,提出“乐从和”的美学思想,并注意到音乐形式的和谐有助于协调民心、修养德性,从而将音乐与政治、风俗联系在一起,“以乐象政”。孔子的“乐教”思想认为个人的修身成人离不开“乐”,君子“成于乐”。“乐”还起到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都主张“乐教”,孟子看到仁声与仁政的内在关系,所以要与民同乐。荀子从音乐中看到“审一以定和”,所以主张以“中和”之乐,教化民众,从而移风易俗,政清俗美。《乐记》综合了以上音乐思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乐记》区分了声、音、乐不同的方面,又进一步区分为“德音”与“溺音”。“德音”才是真正的音乐,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道德情感的表达。音乐起到修身养性,乐行伦清的作用。《乐记》对制礼作乐的主体要求很高,要待其人才能行,所以必须是具有德行的先王,他们德配天地,才制礼作乐。而音乐也是圣人先王参与天地化育的手段,音乐与天地同构。由此可见,“乐”也不是仅指感官的享乐,“乐”揭示的是入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本然的状态,即以“中和”的感情保持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章进入具体的礼乐生活仪式。礼乐生活中的重大仪式既是一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反映也是其生存智慧的需要,仪式帮助人们度过人生的一个个关口,凝聚民族的力量从而完成社会整合。仪式具有象征性,通过仪式人们在世俗空间里建构了神圣的空间,表达了“即凡而圣”的生活状态。总而言之,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的,其最高的境界是“中和”,而“道不远人”,达到这境界又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内圣外王”的扩而充之完成的,所以,“礼乐生活”就是“即凡而圣”的生活,就是经过培育的精神化的感性生活,“礼乐生活”是审美化的生活。 “礼乐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样式,其天人一体的自然观对生态美学建设有借签意义,其对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对建设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价值,它是安顿个人精神的道路,君子在其中不懈的自我转化,切磋琢磨自己的人性,培育和谐完整的人格。总之,研究《礼记》的礼乐生活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思考,更是对和谐人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把握。
【关键词】:《礼记》 审美文化 礼乐生活 天道 人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2;K892.9
【目录】:
- 中文摘要10-14
- ABSTRACT14-17
- 绪论17-34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意义17-19
- 第二节 《礼记》的研究现状19-23
- 第三节 礼乐生活作为古代中国审美化的生活样式23-31
-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31-34
- 第一章 礼乐生活的形而上的天道观34-49
- 第一节 《礼记》天道观的思想背景34-38
- 第二节 《礼记》的天道观38-43
- 第三节 天人同构的人格境界43-46
- 第四节 象思维46-49
- 第二章 礼乐生活的形而下的人道论49-83
- 第一节 亲亲尊尊49-52
- 第二节 人道政为大52-60
- 第一小节 父子有亲53-55
- 第二小节 夫妇有义55-56
- 第三小节 君臣有正56-60
- 第三节 教学为先60-63
- 第四节 修身为本63-70
- 第一小节 慎独64-65
- 第二小节 诚意正心65-67
- 第三小节 尽性67-68
- 第四小节 素位而行68-70
- 第五节 以人治人70-75
- 第六节 为政先礼75-78
- 第七节 大孝之道78-83
- 第三章 礼乐生活中“礼”的美学阐释83-95
- 第一节 礼的分类与组成83-85
- 第二节 礼美共源85-88
- 第三节 礼与艺88-92
- 第四节 礼与时92-95
- 第四章 礼乐生活中“乐”的美学思想95-126
- 第一节 孔子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95-100
- 第一小节 以乐省风95-97
- 第二小节 乐从和97-99
- 第三小节 以乐象政99-100
- 第二节 孔孟荀的“乐教”美学思想100-107
- 第一小节 成于乐100-103
- 第二小节 仁声仁政103-105
- 第三小节 审一以定和105-107
- 第三节 礼乐相须107-112
- 第一小节 礼外乐内108-109
- 第二小节 礼异乐同109-110
- 第三小节 礼乐相济110-112
- 第四节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112-126
- 第一小节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12-114
- 第二小节 人生而静114-117
- 第三小节 唯乐不可以为伪117-120
- 第四小节 乐以象德120-122
- 第五小节 大乐与天地同和122-126
- 第五章 礼乐生活的展开126-163
- 第一节 冠礼126-129
- 第二节 丧礼129-143
- 第一小节 《礼记》的鬼神观129-133
- 第二小节 神明之道133-134
- 第三小节 哀伤之情134-139
- 第四小节 丧礼的仪式139-142
- 第五小节 丧以观德142-143
- 第三节 祭礼143-154
- 第一小节 身致诚信144-146
- 第二小节 自尽其敬146-148
- 第三小节 报本反始148-152
- 第四小节 尽敬致孝152-154
- 第四节 射礼154-157
- 第五节 乡饮酒礼157-163
- 第一小节 饮酒以合欢157-158
- 第二小节 王道易易158-163
- 结语163-168
- 参考文献168-176
- 致谢176-177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77-178
- 附表1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柏成;论《礼记》有关篇章与墨家思想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5期
2 石勇;能说“拾级而下”吗?[J];阅读与写作;2005年03期
3 潘斌;;王安石佚书《礼记发明》辑考[J];古代文明;2010年02期
4 李琳;杜宏春;;《礼记》的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名作欣赏;2009年06期
5 贺更粹;;和:《礼记》礼乐教化的旨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杨帆;;略论《礼记》次序表示的典型性[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7 卢静;;试论《礼记》的文章风格[J];社会科学家;2005年06期
8 宋钟秀;;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三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邓军,李萍;试论《礼记》郑注与文化训诂[J];黄山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段国超;礼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读杨雅丽《礼记研究》[J];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国材;;《礼记》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夏祖恩;;《礼记》对基本法理的构建[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张践;;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王子林;;仁智殿殡宫考[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5 夏一雷;;初探《乐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6 赵晓茂;;中国学校性教育始于何时[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杨昌儒;;义务馈赠:布依族的一种生活样式——以平湖布依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杨英;;刘宋郊礼简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柳田国男;关敬吾;王汝澜;;民俗学研究的出发点[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10 张汉云;薛燕;;公民意识教育三层面[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鹏 张雪飞;修身在正其心[N];保定日报;2010年
2 徐文彬;《礼记》的恤老思想[N];中国社会报;2011年
3 武汉大学国学院与哲学学院教授 郭齐勇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和学生一起“会读”《礼记》[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张飞舟;“礼乐之邦”的由来[N];检察日报;2011年
5 杨禹;水至清至浑皆无鱼[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彭诚 贾娜;“乐”,可赏心;亦可治国[N];检察日报;2011年
7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梁初阳;“礼乐名邦”的文庙[N];云南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李杏;“礼乐名邦”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N];玉溪日报;2010年
9 本报通讯员 翟娟 陈雷华 屈直;气象“礼乐”奏响盛世华章[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心主任 修海林;再唱“礼乐之邦”的人文颂歌[N];深圳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芳;《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洪蓉;《礼记》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王纪波;《礼记》与儒学意识形态的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韩丽娟;《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D];山东大学;2012年
6 成守勇;礼乐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卢静;《礼记》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10 姜云;韩国风流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天新;《礼记》中的孔门群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刘新颖;《礼记》语言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琳;《礼记》祭祀词语的起源与流变[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国洲;《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6 黄城烟;《仪礼》《礼记》升降类动词组合关系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苏江燕;《礼记》中的礼学生命观与生命教化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韩琳琳;《礼记》与西汉社会[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永奎;《礼记》中的家的哲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路沥云;《礼记》事名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42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