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

发布时间:2017-08-08 06:05

  本文关键词: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


  更多相关文章: 心学美学 本体 工夫 境界


【摘要】: 论文结构含四章,约15万字。第一章“心学与美学”,探讨心学何以进入美学的理据,即理学和心学通向美学的可能;第二章“本体与工夫”,揭示进入心学美学的独特角度,即心学美学的本体工夫论基础和特征;第三章“整合与转换”,分析阳明心学美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即对传统心性哲学的整合与对朱熹理学美学的转换;第四章“良知与境界”,研究阳明心学美学的思想内涵与逻辑结构,即“美学本体——审美工夫——人生境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与观点: 一、从宏观的角度,历史和逻辑统一地考察阳明心学对儒、道、佛理论思维的会通以及对朱子理学的内在突破,考察阳明心学美学形成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中华主导文化哲学具有强烈的心性论倾向,突出地体现了以“心性”为本体,以化性或育心为工夫的理论追求。这种文化哲学着重关注的不是物质实存世界及其宇宙原理,而是人的价值世界及其存在原则,最终的指向是人生境界,前者与后者相对应而显示其价值意义。再言之,中国传统的心性论文化,在宇宙与人生之间,以人为存在之本;在人身与人心之间,以心性为价值之本;心性落实于体验,以乐的境界为最高追求,这种乐也即是与天地浑然为一的本体境界,进入这种最高境界离不开心的体认与乐的化育功夫。这种文化的主旨即“向生命处用心”,心性为存在之本体,体认和化育为澄明之功夫。阳明心学对这个传统作了哲学的整合,并将程朱理学的天理转化为内在良知,立足人自心的存在探讨与世界的关系,将心性论上升到了更为彻底的心物一体、以心为本的存在本体论和功夫论。 二、从微观的角度,系统地分析阳明心本论美学的逻辑结构及其独特的审美本体与工夫论思想。在哲学上,阳明以“心”为存在之本,至其成熟期,则以“良知”为道德存在本体,以“致良知”为道德实践工夫,本体与功夫成为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其本体工夫论的特点是体用一元,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工夫原不可分,本体为工夫内在规定,工夫为本体实际呈现。“良知”作为吾心的先验本体,“致”是后天的功夫,“致良知”即蕴含着本体与功夫的同一关系。“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本体与功夫本来是一个和合结构。这种本体工夫论,没有先天的绝对和已成的对待,一切俱在具体的境域中活活地呈现。这种理论旨趣同样渗透在心学美学,本身即具有活泼泼的美学精神,正是中国及东方美学独特之理论思维与精神旨趣的集中、深刻而典型的体现。论文着重分析了阳明心学美学心物一体、良知为本的“本体美学”,意在为 WP=4 物、境域呈现的“现象美学”,缘机体认、直觉顿悟的“体验美学”及知行合一、随事尽道的“行动美学”。相对而言,前两者为其美学本体论,后两者为其审美工夫论。在阳明,美的本体即良知,良知呈现即是美;审美是对良知之美的体认,良知之美亦即在体认中澄明,并一切俱落实于人生活动,指归于人生境界,其基本理论旨趣和最高理想追求,,即引人进入无入而不自得,与天地浑然为一的至乐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其心学美学的逻辑结构。 三、从比较的角度,深入地透视阳明心学美学及其本体工夫论思想与西方传统美学理路的不同,从中显示中国及东方哲学美学不同于西方的理论思维特征。这种美学本体工夫论,从本源上言,没有西方古典美学主客两分、理性与感性二元的意识,没有以客体为纯然观照对象、离人论物的传统,没有以形式为探究、唯美是求的兴趣,没有先天的绝对和已成的对待;一切俱在对应中存在,在境域中生成,在人生境界中落实。若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及现象学美学所表现的“后主体”思维及其理论旨趣,与心学美学有相近或相通之处,那是它们对后者的理论智慧所作的跨时空回应,正表明了东方美学独特的可能及其价值。 四、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地分析阳明心学美学对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存在本体论和体证澄明、知行合一的工夫论不仅展示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学术思路和人文传统,为在当代背景与西方对话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根据,而且为构建当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理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资源。学术思考和理论建构需植基于本民族独特的心灵体验与智慧,中国当代美学需要超越主客二分的理论格局,超越主客现成的本体思路,基于“本心”向世界展示历史和当代的“独知”。
【关键词】:心学美学 本体 工夫 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绪论10-15
  • 引言:基于当代学术视野的心学与美学15-19
  • 第一章 心学与美学——心学何以进入美学19-40
  • 第一节 美学的宗旨与品格19-24
  • 一、 美学的精神哲学品格19-22
  • 二、 美学与文艺学、艺术之别22-23
  • 三、 美学的观照对象23-24
  • 第二节 理学与美学24-31
  • 一、 理学范畴与美学境界25-29
  • 二、 艺术实践与美学见解29-31
  • 第三节 心学与美学31-40
  • 一、 心学成为美学的可能31-33
  • 二、 心学与美学的研究33-40
  • 第二章 本体与工夫——如何进入心学美学40-67
  • 第一节 心学的宗旨与品格40-46
  • 一、 心学宗旨:“致良知”41-42
  • 二、 生命境界:“无入而不自得”42-45
  • 三、 理论品格:本体——工夫——境界45-46
  • 第二节 存在与本体46-57
  • 一、 西学的Ontology或“存在论”47-50
  • 二、 中学的“本体”或“本体论”50-57
  • 第三节 本体与工夫57-67
  • 一、 存在在诠释中诗意地呈现58-59
  • 二、 本体在工夫中乐感地澄明59-65
  • 三、 关于中西本体工夫思想的比较65-67
  • 第三章 整合与转换——心学美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67-91
  • 第一节 心性化育传统与心学整合67-79
  • 一、 中华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68-69
  • 二、 “向生命处用心”——“心”为存在之本体69-74
  • 三、 “悦则本体渐复”——“乐”为化育之工夫74-79
  • 第二节 天理向本心的转换及其在美学上的影响79-91
  • 一、 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内在突破79-82
  • 二、 天理向本心的转换在美学上的影响82-91
  • 第四章 良知与境界——基于本体工夫论的阳明心学美学91-159
  • 第一节 “良知”与美学本体论91-120
  • 一、 心物一体、良知为本的本体美学91-110
  • 1、 心外无物:美学的心本立场92-100
  • 2、 本心灵觉:良知的美学意义100-107
  • 3、 存在澄明:心本立场的再评价107-110
  • 二、 意在为物、境域呈现的现象美学110-120
  • 1、 “意在为物”:审美对象意向性呈现110-113
  • 2、 “当下呈现”:审美对象境域中呈现113-116
  • 3、 “物各付物”:审美对象直观性呈现116-120
  • 第二节 “致良知”与审美工夫论120-144
  • 一、 缘机体认、直觉顿悟的体验美学121-132
  • 1、 心上工夫与“禅悟”121-124
  • 2、 缘机体认:境域中的时机化灵觉124-128
  • 3、 直觉顿悟:无现成的直观领悟128-132
  • 二、 知行合一、随事尽道的行动美学132-144
  • 1、 事上工夫与“知行合一”132-135
  • 2、 事上磨练:审美实践与身心践履135-140
  • 3、 随事尽道:审美教育与境界化育140-144
  • 第三节 “自得”与人生境界论144-159
  • 一、 实诚:真理世界的诚境144-149
  • 1、 实诚自慊145-147
  • 2、 狂者胸次147-149
  • 二、 至善:道德世界的仁境149-152
  • 1、 无我而定149-151
  • 2、 一体之仁151-152
  • 三、 自得:审美世界的乐境152-159
  • 1、 与物无对153-154
  • 2、 无入而不自得154-159
  • 余论:阳明心学美学的当代启示159-160
  • 主要参考文献160-167
  • 后记167-16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煦;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3 刘笑非;阳明心学的宗教维度[D];北京大学;2008年

4 刘兆彬;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沁永;陆九渊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晓;穷达一真儒,俯仰皆自得[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8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38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9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