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
发布时间:2017-08-21 08:48
本文关键词: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康德 批判哲学 美 主观性 普遍性 崇高 德性
【摘要】:本文以批判期的康德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是对《判断力批判》的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的批判性阐释。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而是以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统一性为原则,以“审美判断力批判”中显性的或隐在的问题为视域的中心,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康德的美学思想。 在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康德从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分别阐释了美的无利害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无概念的必然性的特征。在康德看来,鉴赏判断虽然关于审美对象,但又具有无关于对象的纯粹主观性。美的无利害性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正是其主观性的集中体现。但是,康德所谓的美的主观性,既不同于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主观性概念,亦有别于大陆观念论传统的主观性概念,它不是相对的、个体的,而被康德上升到普遍的、必然的高度。在“美的主观普遍性”这一本身充满着矛盾的概念中,蕴含着康德美学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康德在形而上学的思辨层面,把美与人的自由这一自在本质直接关联起来,从而深刻地显现了美超越于个体主观性的普遍的人类学价值。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其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的延续。这种延续性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内在统一性的基础。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自然是与自由相对立的概念,自然以其合规律的必然性构成对自由的局阈,但人的一般理性则不仅要求认识自然,而且还要求超越自然的必然性,认识到和践行自身的自由。因此,自由,不仅构成实践理性的先验原则,而且还具有对自然的优先性地位。自然,是人的自然。在审美活动中,鉴赏判断虽然是“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的评判,但它对对象的无利害态度使其超脱了自然的局阈而臻于自由的境界。因此,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对“人的自然”这一观念的深化,它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身心二元论立场,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自由,不仅是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内核。 无疑,康德的美学思想表现出浓郁的形而上学的思辨色彩,而经常被人误解为是“形式主义的”美学,从而忽略了其现实意义。如果说,康德在形而上学的层面论证了审美作为人的自在本质的实现的价值,那么,现实的审美活动,则有助于我们超脱世俗的功利性,以一种无利害的眼光重新审视自然,以陶冶人自身,提升人生境界。 康德的美学思想,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的美学,成为西方美学思想史上无法绕开的一座“桥梁”。在肯定康德美学思想的价值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独立的美学学科的一位开拓者,康德的美学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成熟、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在研究康德美学思想时,一种审慎的、批判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康德 批判哲学 美 主观性 普遍性 崇高 德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9;I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 康德美学思想的复杂性11-12
- 一、国内康德美学研究的状况12-23
- (一) 中国康德美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12-20
- 1. 康德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12-17
- 2. 对康德美学研究的反思17-20
- (二) 本文的视域与方法20-23
- 二、《判断力批判》在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位置23-36
- (一) 判断力未能沟通知性与理性23-25
- (二) 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重构性理解25-33
- 1. 康德建构批判哲学体系的过程25-27
- 2. 《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未完成”问题27-29
- 3. 《判断力批判》构成对前两大批判的补充和完成29-33
- (三) 批判哲学体系的构架与审美判断的位置33-36
- 三、美的分析36-57
- (一) 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36-42
- 1. 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如何可能36-39
- 2. 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的涵义39-42
- (二) 鉴赏判断的合目的性——关系与质的契机分析42-47
- 1. 鉴赏判断的合目的性关系42-43
- 2. 美的关系契机的分析43-45
- 3. 美的质的契机分析45-47
- (三) 美的主观普遍必然性——量和模态的契机的分析47-52
- 1. 美的主观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48-50
- 2. 对哲学二元论的超越——美的主观普遍必然性的意义50-52
- (四) 自由美与依存美之辨析52-57
- 1. 依存美与美的理想52-55
- 2. 艺术与天才55-57
- 四、崇高的分析57-68
- (一) 崇高判断对反思判断力先验原则的背离57-60
- (二) 对崇高判断的重新认识和定位60-68
- 1. 崇高的道德本性60-62
- 2. 象征:从道德的崇高到自然的崇高的过渡方式62-63
- 3. 自然的崇高是德性的象征63-68
- 五、康德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几个问题68-74
- (一) 美与艺术的关系68-70
- (二) 美与真理的问题70-71
- (三) 消费社会的泛审美化与美的缺失71-74
- 结语 重返康德美学74-75
- 参考文献75-80
- 致谢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正兵;;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欧阳华;当代中国康德美学研究简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曹俊峰;试析康德美学中的若干矛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4 曹俊峰;论尺度是美的规律的核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5 曹俊峰;;美学研究方法的过去与未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6 朱立元;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朱志荣;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8 徐岱;论审美精神的实践品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曹俊峰;论人的审美活动与经济生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10 杨道圣;论“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哲学中审美与道德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711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1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