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雅乐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雅乐研究
【摘要】:雅乐是用于郊社(祭祀天地)、宗庙(祭祀祖先)、宫廷礼仪(朝会大典)、乡射(统治者宴飨士庶代表)以及各种军事大典,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重要的乐种之一,它不仅是皇权音乐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制度性的音乐文化,雅乐通过不断的汲取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发展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对中古时期的总结阶段,雅乐亦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归结,唐代雅乐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将俗乐、胡乐、佛道音乐加入雅乐体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风貌,并对后世中国及周边地区的雅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唐代雅乐在唐代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延续使得我国古代礼乐文明得以传承,并将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合于传统雅乐之中,促进了雅乐的发展与完善。然而,长期以来,关于唐代雅乐的意义与地位存在较大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择取唐代雅乐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深入爬梳史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深化人们对唐代雅乐的认识。 整体上讲,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史料基础,有两章内容,第一章唐代社会与音乐概析,第二章唐代雅乐史料研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包含三章内容,第三章唐代雅乐机构探析,第四章唐代雅乐演出分析,第五章唐代雅乐乐曲及乐考;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即第六章唐代雅乐几个问题的讨论。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唐代的社会概况与唐代的音乐文化。文章首先系统介绍唐代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对外交流和文化发展状况,分析唐代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对雅乐发展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概述了唐代音乐中雅乐、俗乐、胡乐的大概情况,并借用学者专家关于唐代雅乐、俗乐、胡乐的观点对唐代雅乐、俗乐、胡乐的发展概况加以梳理。 第二章主要将唐代雅乐参考文献《唐六典》、《通典》、《旧唐书》、《乐府杂录》中的雅乐史料分别进行整理和归类,通过对四部文献的雅乐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将史料大致分为雅乐机构、雅乐乐曲、乐调、乐悬制度、乐舞几类,同时对四部文献中类似的史料进行了比对。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唐代雅乐的管理机构,首先将太乐署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对唐代太乐署的人员及分工,职能加以厘定,同时对鼓吹署进行了描述,将鼓吹署的人员构成和分工以及职能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太乐署及鼓吹署的探讨,发现唐代雅乐管理机构较之前朝分工更为明确、管理更为严格,艺人技艺亦更加纯熟。 第四章重点对唐代雅乐演出人员、场合和乐队考证和分析,文章先从唐代雅乐的演出人员考证入手,唐代雅乐演出人员分为乐官和乐工两代类,然后对唐代雅乐用乐场合加以归类分析,指出唐代雅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宴飨宾客等场合,最后后对唐代雅乐乐队及乐器使用情况加以阐述,指出唐代雅乐乐器中掺杂了部分西域乐器。 第五章介绍了唐代雅乐乐曲和乐律,第一节对唐初“十二和”加以厘定,接着将历代帝王亲自的雅乐乐曲进行考证;第二节分析唐代雅乐乐律,指出唐代雅、俗乐同一律的关系。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唐代雅乐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唐代雅乐与俗、胡乐、佛道音乐相融合而表现出特有的时代特色;第二个问题是唐代雅乐托“古代”雅乐之名而行“好今”之实的雅乐思想加以分析;最后通过唐代雅乐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理论中西结合的分析,得出唐代雅乐具有新风貌的特点。
【关键词】:唐代雅乐 文献 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9.2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引言15-18
- 第一章 唐代社会与唐代音乐18-26
- 1.1 唐代社会概况18-22
- 1.1.1 稳定向上的政治环境18-19
- 1.1.2 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19-20
- 1.1.3 空前开放的思想观念20-21
- 1.1.4 多元发展的文化态势21-22
- 1.2 唐代音乐简述22-26
- 1.2.1 雅乐概况22-23
- 1.2.2 俗乐概况23-24
- 1.2.3 胡乐概况24-26
- 第二章 唐代雅乐史料研究26-36
- 2.1 《唐六典》中的唐代雅乐史料26-29
- 2.1.1 雅乐管理机构26-27
- 2.1.2 乐悬制度、乐舞制度27-28
- 2.1.3 雅乐"十二和"28-29
- 2.2 《通典》中的唐代雅乐史料29-31
- 2.2.1 雅乐的制作29-30
- 2.2.2 雅乐"十二和"与雅乐乐舞30
- 2.2.3 雅乐乐调30-31
- 2.2.4 雅乐乐悬、乐队、乐器31
- 2.3 《乐府杂录》中的唐代雅乐史料31-32
- 2.3.1 雅乐乐悬31
- 2.3.2 雅乐乐器使用及雅乐乐曲31-32
- 2.3.3 雅乐坐部伎与立部伎32
- 2.3.4 雅乐乐官任务32
- 2.4 《旧唐书》中的唐代雅乐史料32-34
- 2.4.1 唐太宗雅乐观点33
- 2.4.2 雅乐乐律33
- 2.4.3 雅乐乐曲33-34
- 2.4.4 雅乐乐舞34
- 2.4.5 晚唐雅乐建设34
- 小结34-36
- 第三章 唐代雅乐机构36-41
- 3.1 唐代太乐署36-38
- 3.1.1 太乐署历史沿革36
- 3.1.2 唐太乐署人员构成36-37
- 3.1.3 唐太乐署成员分工37
- 3.1.4 太乐署的职能37-38
- 3.2 唐代鼓吹署38-41
- 3.2.1 鼓吹署人员构成及分工38-39
- 3.2.2 鼓吹署的职能及鼓吹乐部作用39-41
- 第四章 唐代雅乐表演41-50
- 4.1 唐代雅乐表演人员41-42
- 4.1.1 协律郎41
- 4.1.2 太乐令41-42
- 4.1.3 文武舞郎42
- 4.2 唐代雅乐表演场合42-45
- 4.2.1 雅乐乐曲的表演场合42-44
- 4.2.2 雅乐乐舞表演场合44-45
- 4.3 唐代雅乐乐队45-50
- 4.3.1 乐悬乐队45-47
- 4.3.2 登歌乐队47
- 4.3.3 鼓吹十二案乐队47-48
- 4.3.4 文舞二舞乐队48-50
- 第五章 唐代雅乐乐曲考50-57
- 5.1 唐代雅乐乐曲50-54
- 5.1.1 雅乐"十二和"50-52
- 5.1.2 初唐"三大乐曲"52-53
- 5.1.3 雅乐其它乐曲53-54
- 5.2 唐代雅乐乐律54-57
- 第六章 唐代雅乐几个问题的讨论57-69
- 6.1 唐代雅乐是雅、俗、胡、佛道音乐交融之产物57-59
- 6.1.1 以俗胡入雅、雅俗交融所体现的时代特征57-58
- 6.1.2 以佛道入雅,雅与道调、法曲相融体现出的时代特征58-59
- 6.2 唐代雅乐观念托"古代"之名行"厚今"之实59-63
- 6.2.1 雅乐思想上之情深好古60-62
- 6.2.2 音乐实践之尚俗好今62-63
- 6.3 唐代雅乐的时代特点63-69
- 6.3.1 唐代雅乐为当代政治服务63-65
- 6.3.2 唐代雅乐的俗化特点65-66
- 6.3.3 唐代雅乐乐调是中西乐调理论相结合的产物66-69
- 结语69-70
- 参考文献70-7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75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5-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瑞桥;;祖孝孙音阶在唐代俗乐中的地位[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2 李石根;唐代音乐文化的两大体系——大唐雅乐与燕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秦序;;“燕乐”并非唐代音乐的一种恰当分类——隋唐乐舞的分类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李西林;;唐代音乐繁荣的演变进程及其历史价值[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左汉林;;唐代太常寺乐工种类考论[J];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郑祖襄;;唐宋“雅、清、燕”三乐辨析[J];音乐研究;2007年01期
7 黄翔鹏;雅乐不是中国音乐传统的主流[J];人民音乐;1982年12期
8 王志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J];人民音乐;2006年08期
9 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杨晓霭;;从元白的讽谕诗看“胡风”东渐的情势[J];唐代文学研究;2000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2 周期政;唐代乐舞歌辞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3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孙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3 李明明;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杨婷婷;从四部类书乐部看唐人音乐思想的特别样态[D];西安音乐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032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3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