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沃尔夫艺术歌曲和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23:20

  本文关键词:沃尔夫艺术歌曲和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胡戈·沃尔夫 浪漫晚期 大小调和声 瓦格纳风格 德奥艺术歌曲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胡戈·沃尔夫(Hugo Wolf,1860---1903)是十九世纪浪漫晚期德奥艺术歌曲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发展开拓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新的歌曲形式,为德奥艺术歌曲由浪漫晚期引向现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传统和声从十九世纪浪漫晚期发展到二十世纪过渡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的歌曲以大胆的和声著称。本文通过对沃尔夫歌曲的大量分析,从和弦材料的运用特征、基本语汇的发展、调性思维特点这三个方面探究沃尔夫歌曲和声风格的特点及其表现意义和作用。 本文认为,沃尔夫继承了大小调和声体系的传统,并以此作为他创作的基础;同时,他追循瓦格纳风格的激情与灵感,将源于传统的手法向极端化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沃尔夫的和声语言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他的和声语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个性色彩,并赋予他的歌曲以细致深入和鲜明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胡戈·沃尔夫 浪漫晚期 大小调和声 瓦格纳风格 德奥艺术歌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7-9
  • 第一章 胡戈·沃尔夫及其艺术歌曲创作9-13
  • 一、生平9-10
  • 二、创作分期10
  • 三、创作风格与特点10-13
  • 第二章 和声语言的艺术特征13-63
  • 一、和弦材料的运用特征13-31
  • 1、对不协和和弦的偏爱13-24
  • 1)、大量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及非常规处理14-20
  • 2)、变和弦20-22
  • 3)、高叠和弦与复合和弦22-24
  • 2、增三和弦24-28
  • 3、和弦外音对和弦的渗透28-31
  • 二、基本语汇(组合方式)的发展变化31-49
  • 1、变格进行的拓展32-36
  • 2、正格进行的变化36-39
  • 3、终止式39-43
  • 1) 终止四六的个性化的处理39-40
  • 2) 终止四六后续和弦的变化40
  • 3) 终止中属七之后的个性化处理40-41
  • 4) 补充终止的个性处理41-43
  • 4、核心语汇的重复特征43-49
  • 三、调性思维特点49-63
  • 1、调式交替和弦的运用特征49-52
  • 2、以回避调中心的确立来扩展调性52
  • 3、调性转换与调关系52-63
  • 1) 频繁的调性变化及转调手法53-56
  • 2) 对三度关系转调的偏爱56-59
  • 3) 对远关系调性的大胆运用59-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历67-68
  • 勘误表6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余;合唱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董毅;;俄罗斯当代音乐教育管窥[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郭蓉;巴托克音乐的形式和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杨秦生;关于肖邦和他的钢琴叙事曲创作的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4期

5 赵京封;德彪西调技法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赵京封;;法国印象主义音乐探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唐勇;德彪西与贝尔格作品中的增三和弦辨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丁平;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9 李雪梅;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力度解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阮弘;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王婷婷;勋伯格的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7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丁好;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原;论调式与调性的教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瞿淼音;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意义空间的三个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章容;论音乐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红歌;歌剧《麦克白》艺术特征[D];河南大学;2003年

5 韩晋宁;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和声手法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6 万曙琳;试论郭沫若与穆旦诗歌中自我观的变奏[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昀;论相关文化因素对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萱;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兼论它对声乐演唱和教学的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陈华;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馨婷;多个研究角度下的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奏鸣曲[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69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69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a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