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东生民乐指挥艺术及其音乐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朴东生民乐指挥艺术及其音乐思想研究
【摘要】:朴东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民乐艺术家,是一位集指挥、创作、理论研究于一身的“三栖”民乐人。与民乐艺术结缘60余年,朴东生的人生与民乐事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文中,笔者并未对朴东生的艺术人生和成就做全方位的探讨,而主要是从朴东生的民乐指挥艺术及音乐思想上着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人生艺术价值做出探讨,同时试图探寻如朴东生一辈的老民乐艺术家们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取得成功的根源所在。从而激励当代,启示后人。这是我们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民乐构成我的一生”的内容主要从朴东生的口述历史材料和正式文本资料着手进行记录、整理、归纳所得,详述了朴东生从与民乐结缘到成为民乐界灵魂人物这一过程中的种种经历;第二章朴东生的民乐指挥艺术则主要对其在民乐指挥艺术的理论探索情况、个人指挥风格和理念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简析;第三章“大民乐观”主要是针对朴东生拥有的这一民乐思想观念及其相关内容进行评述;第四章朴东生的民乐人生价值的内容则主要包括对其在民乐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其成因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朴东生 民乐指挥艺术 “大民乐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5;J6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1
- 一、选题缘由8-9
- 二、研究现状9-10
- 三、研究目的与步骤10-11
- 第一章 “民乐构成了我的一生”11-31
- 第一节 民乐技艺的获得(1949—1957)11-16
- 一、与民乐结缘11-12
- 二、从演奏向创作的跨越12-13
- 三、步入民乐指挥行列13-16
- 第二节 跌宕起伏的乐途(1958—1977)16-19
- 一、下放江苏六合16-17
- 二、支边延安歌舞团17
- 三、调任辽宁歌剧院歌舞团17-18
- 四、“文革”期间《乐队指挥法》的诞生18-19
- 第三节 正式回归民乐舞台(1978—1988)19-23
- 一、重返中央歌舞团20
- 二、从重整乐队到国宾晚会20-21
- 三、见证民族管弦乐学会的诞生21-23
- 四、筹办“千人大乐”和“龙乐音乐周”23
- 第四节 多元立体的民乐生活(1988—2009)23-31
- 一、录音录像界“十五年”掠影24-26
- 二、全面主持民族管弦乐学会26-27
- 三、频繁的民乐指挥与交流活动27-29
- 四、民乐创作和指挥理论成果丰硕29-31
- 第二章 朴东生的民乐指挥艺术31-53
- 第一节 对民乐指挥的理论探索31-42
- 一、民乐指挥的特点32-33
- 二、民乐指挥应该具备的素养33-34
- 三、民族管弦乐队编制、排列与音域34-39
- 四、如何训练民族管弦乐队39-42
- 第二节 指挥风格与理念42-46
- 一、个人民乐指挥风格42-44
- 二、多元辩证的指挥思想44-46
- 第三节 与其他领域的关系46-53
- 一、创作与指挥的双向渗透46-51
- 二、演奏实践利于指挥排练51
- 三、指挥理念启示管理策略51-53
- 第三章 “大民乐观”53-58
- 第一节 “大民乐观”的主要内容53-56
- 一、何谓“大民乐观”53
- 二、民乐宏观视野53-55
- 三、民乐“大团结”55-56
- 第二节 “大民乐观”的价值所在56-58
- 一、推动民乐发展56-57
- 二、促进民乐传承57-58
- 第四章 朴东生的民乐人生价值58-67
- 第一节 朴东生民乐艺术贡献58-62
- 一、民乐创新58
- 二、民乐普及与传播58-61
- 三、民族管弦乐事业领军人61-62
- 第二节 朴东生民乐成就探因62-67
- 一、时代逆境中的奋起62-64
- 二、知识素养与实践积累64-65
- 三、行为习惯的影响65-67
-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0
- 附录70-72
- 致谢72-73
- 个人简历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欣;《鼓怪》《秋思》《田园牧歌》——一套民乐佳品[J];实用影音技术;2003年09期
2 庄涤坤;;民乐催开五色花[J];北方音乐;2007年01期
3 师闻;;搞民乐团选择曲目很“纠结”[J];小演奏家;2011年03期
4 邹鸿君;“加法与减法”的艺术之魅——记中国电影乐团民乐团团长曹节[J];当代电视;1996年02期
5 王晓路;中国古典民乐靓碟欣赏(一)[J];实用影音技术;1999年02期
6 晓欣;我院民乐、师范两系学生决心积极投入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J];音乐探索;1984年01期
7 胡志平;为民乐创作交流建起的一个讲坛'95民乐新作交流会综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江江;民乐创新的立足点——听韩国秋溪艺术学校演出[J];中国音乐;1996年01期
9 董锦汉;培养民乐创作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谈民乐专业作曲选修课[J];人民音乐;1999年07期
10 郑特望;"合"为贵 伴当先——戏曲琴师伴奏体会[J];当代戏剧;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刚;叶(木丽)琴;;浅议“新民乐”与民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2 王春芳;张治宇;;论黄桥战役的指挥艺术[A];黄桥战役史新探——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曹继深;孙陆;梁卫华;;浅谈黄桥战役的指挥艺术[A];黄桥战役史新探——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冯东浩;;浅析邓小平在渡江战役中的领导指挥艺术[A];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董治平;;2003年10月25日民乐6.1级地震的预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顺发;;粟裕在渡江战役中的指挥艺术[A];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胡明华;;论粟裕在黄桥决战中的指挥艺术[A];黄桥战役史新探——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吴瑾瑜;;略论粟裕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的指挥艺术[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伟;;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及现实指导意义[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徐舸;;试论渡江战役中刘伯承的指挥艺术[A];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东生;民乐电视大赛谱写盛世华章[N];音乐周报;2007年
2 宋轩;变化是这样产生的[N];张掖日报;2008年
3 记者 马璇 通讯员 丁中元;深圳民乐精彩亮相哥伦比亚[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记者 刘虎虎;民乐扶残助残成效显著[N];张掖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虎虎;民乐着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N];张掖日报;2011年
6 陈建宏 康永强 焦德宏;精心打造教育名片[N];张掖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哈建设;凸显“服务”二字[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8 记者 韩文秀;民乐村干部为农民“传经送技”[N];张掖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建宏;民乐平安建设全面推进[N];张掖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磊;校园一朵民乐花[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丽敏;文化的嫁接[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程晓敢;祁连山北缘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朴东生民乐指挥艺术及其音乐思想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2 马海卿;试论中国民乐与新民乐现象的比较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伟华;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逊芳;上海市杨浦区学校民族器乐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孔轩;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辛颖;“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郭玉霞;民乐铜矿细菌浸出小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8 张莹莹;《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李茉;上海市初中学校民乐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曹昆;指挥动作的符号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75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7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