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节奏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4 17:18

  本文关键词: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节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利盖蒂 节奏模式 协和节奏 不协和节奏 节奏布局 风格影响


【摘要】:在钱仁平教授《黄昏过后是黎明》一文中曾把这3册《钢琴练习曲》看作是挽救20世纪“钢琴的黄昏”的顶峰之作。在这部《钢琴练习曲》中,不再以60年代音色的探索为主,而是重新回归于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写作。尤其在Book Ⅱ中,有复杂的织体、来自异国的复节奏、疯狂的速度以及他长期探索中的微复调,并在节奏重音中可窥见当年美国之行中“简约派”对他的影响。钢琴曲中左右手从重合——逐渐错位——再重合的节奏组合令演奏家们为之疯狂,利盖蒂指出他的《钢琴练习曲》是练习弹琴的脑子而非弹琴的手,可见这套钢琴练习曲难度之大,技术之高。 本文将第二册《钢琴练习曲》作为研究对象,由五大章节构成。主要从音乐的节奏元素入手,对利盖蒂独特的节奏模式和节奏组织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透视出节奏组织与音高组织、织体组织和音响组织和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笔者将通过详尽的谱例分析,深入了解和把握利盖蒂晚期钢琴作品的节奏特点以及风格内涵。以下为本文每一章所论述的内容与重点: 在第一章中,笔者把Book Ⅱ和Book Ⅰ作对照,归纳和总结出Book Ⅰ和Book Ⅱ在力度水平、织体层次、调式调性、音高体系、和声手法上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第二章中,笔者拟将BookⅡ中各种不同的节奏组织模式加以分类和归纳总结。 在第三章中,笔者拟将对BookⅡ中不同的节奏模式分为“协和节奏”以及“不协和节奏”加以论述和概括,对“不协和节奏”运用斐波拉奇数列的方法进行分析,在整个节奏模式的分析中笔者是立足于节奏——节拍这个二元关系的角度加以讨论的。 在第四章中,笔者侧重于音乐的节奏元素,同时结合了音高、力度、织体、音响等多方面音乐元素对结构力的“构形”作用进行解析。 在第五章中,笔者将对影响利盖蒂练习曲BookⅡ中各种风格性音调、和声、节奏等形成的音乐方面的因素,以及结合对大师本人造成客观影响的童年、绘画、文学等非音乐方面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利盖蒂 节奏模式 协和节奏 不协和节奏 节奏布局 风格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绪论10-15
  • 一. 关于利盖蒂《钢琴练习曲》创作以及选题的意义10-12
  • 二. 20世纪的节奏以及利盖蒂创作的节奏特点12-15
  • 第一章 关于《第二册练习曲》的若干问题15-29
  • 第一节 力度水平15-18
  • 一. 横向力度变化16
  • 二. 纵向力度变化16-18
  • 第二节 织体层次18-20
  • 一. 多重织体结构18-20
  • 二. 单一织体结构20
  • 第三节 调式调性20-22
  • 一. 双调性20-21
  • 二. 混合调性21-22
  • 第四节 音高体系22-25
  • 一. 双全音阶的复合22-23
  • 二. 高度半音化复合23-25
  • 第五节 和声手法25-28
  • 一. 五度和音26
  • 二. 七度和音26-28
  • 小结28-29
  • 第二章 节奏模式及其表现形式29-44
  • 第一节 机械性节奏29-34
  • 一. 不间断的等时值节奏30-33
  • 1. 无重音律动的同步机械性节奏30
  • 2. 重音同步律动的机械性节奏30-31
  • 3. 重音交错律动的机械性节奏31-32
  • 4. 重复叠加式的机械性节奏32-33
  • 二. 间断的等时值节奏33-34
  • 第二节 交错性节奏34-38
  • 一. 固定节奏型式交错性节奏34-37
  • 1. 单个固定节奏型纵向交错性节奏35-36
  • 2. 双固定节奏型不同步式交错性节奏36-37
  • 二. 素数比例式交错性节奏37
  • 三. 机械式交错性节奏37-38
  • 第三节 长音持续节奏38-39
  • 第四节 其他节奏形态39-44
  • 一. 连音的运用39-41
  • 1. 固定连音39-40
  • 2. 非固定连音40-41
  • 二. 节奏卡农41
  • 三. 多层次的节奏对位41-44
  • 1. 两个声部中多层次的节奏对位41-42
  • 2. 多个声部中多层次节奏的对位42-44
  • 第三章 节奏组合与节拍关系44-69
  • 第一节 协和节奏44-49
  • 一. 绝对协和的节奏结构45-46
  • 二. 相对协和的节奏结构46-48
  • 小结48-49
  • 第二节 不协和节奏49-69
  • 一. 横向节奏层次组合50-62
  • 1. 简单化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50-51
  • 1.1 规律性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不同步50-51
  • 1.2 无规律性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不同步51
  • 2. 复杂化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51-62
  • 2.1 节奏分组数量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51-52
  • 2.1.1 节奏分组时值数量递增51-52
  • 2.1.2 节奏分组时值数量递减52
  • 2.2 节奏疏密度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52-62
  • 2.2.1 时值微变53-61
  • 2.2.1.1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递增53-55
  • 2.2.1.2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递减55
  • 2.2.1.3 节奏数控化递增55-56
  • 2.2.1.4 节奏数控化递减56-57
  • 2.2.1.5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循环递增57-58
  • 2.2.1.6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循环递减58-59
  • 2.2.1.7 节奏数控化循环递增59-60
  • 2.2.1.8 节奏数控化循环递减60
  • 2.2.1.9 节拍结构变化造成节奏微变60-61
  • 2.2.2 有音时值突变与结构之非一致性61-62
  • 2.2.2.1 节奏密度突变性递增61
  • 2.2.2.2 节奏密度突变性递减61-62
  • 二. 纵向节奏层次组合62-68
  • 1. 双层节奏层次组合62-65
  • 1.1 同质同位62-63
  • 1.2 同质异位63
  • 1.3 异质异位63-64
  • 1.4 规则进行与非规则进行的对置64-65
  • 2. 多层节奏层次组合65-68
  • 2.1 两个声部中包含多个节奏层次65-66
  • 2.2 三层节奏层次的自律性结构66-67
  • 2.3 四层节奏层次的自律性结构67-68
  • 小结68-69
  • 第四章 节奏布局及其对结构的作用69-107
  • 第一节 一体化渐变延伸式结构69-82
  • 一. 有终式一体化结构70-76
  • 二. 无终式一体化结构76-82
  • 第二节 一体化变奏式结构82-90
  • 第三节 一体化并列交替式结构90-101
  • 第四节 一体化赋格结构101-107
  • 第五章 风格化的影响107-143
  • 第一节 南凯罗的机械钢琴107-109
  • 一. 等节奏108
  • 二. 速度卡农108-109
  • 第二节非洲音乐中的复调与复节奏109-115
  • 一. 跨节奏111
  • 二. 循环模式和变奏111-112
  • 三. 复调112-113
  • 四. 复节拍113-114
  • 五. 对称和非对称的同时性114-115
  • 第三节 爵士音乐的影响115-121
  • 一. 和声——复杂复和弦116-117
  • 二. 旋律——布鲁斯音调117-119
  • 三. 节奏——拉格泰姆切分音119-120
  • 四. 演奏——即兴120-121
  • 第四节 加美兰音乐121-126
  • 一. 音高的运用121-122
  • 二. 织体的设计122-123
  • 三. 节奏的处理123-126
  • 第五节 德彪西的影响126-131
  • 一. 音高设计——非三度叠置和弦126-127
  • 二. 调式手法—全音阶、五声音阶127-129
  • 三. 和声组织——和声的平行进行、不协和和弦129-131
  • 第六节 简约主义音乐的影响131-138
  • 一. 材料的简单反复131-132
  • 二. 持续音132-133
  • 三. 相位133-134
  • 四. 微变奏134-138
  • 1. 节奏节拍型134-135
  • 2. 扩大型以及内镶型135-137
  • 3. 音高型137-138
  • 第七节 非音乐方面的影响138-143
  • 一. 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138
  • 二. 埃舍尔绘画138-141
  • 1. 模糊具体事物138
  • 2. 循环思维的模式138-139
  • 3. 渐变139-140
  • 4. 幻觉空间140-141
  • 三. 波普尔的《关于云与钟》141-143
  • 结语143-146
  • 参考文献146-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京封;德彪西调技法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王茜;;论里盖蒂的微复调思维规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牛俊峰;;西方音乐中的简约主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郭淑君;;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2期

5 陈鸿铎;;利盖蒂第一册六首钢琴练习曲创作研究(上)[J];音乐研究;2007年01期

6 陈鸿铎;;利盖蒂第一册六首钢琴练习曲创作研究(下)[J];音乐研究;2007年02期

7 李海威 ,杨永蕾;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和声手法[J];齐鲁艺苑;2001年03期

8 郭晓晴;德彪西《夜曲》的调性与和声特点[J];齐鲁艺苑;2004年01期

9 赵哲亮;试析里盖蒂的六首钢琴练习曲(上)[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赵哲亮;试析里盖蒂的六首钢琴练习曲(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之勉;微变奏—简约主义作曲技术之纲[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小龙;里盖蒂西方时期的复调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2 王明华;简约主义音乐核心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3 缪薇薇;论利盖蒂中后期作品中音高组织方式及其功能[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孙薇;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的多重复合性[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089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89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