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和声中的功能—音级—色彩相关技法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流行音乐和声中的功能—音级—色彩相关技法之研究
【摘要】:流行音乐的性质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当它诞生的那一刻,就在追求满足最多人群的音乐心理需求,就在贴近听众,就自然而然的追求音乐的可听性和新奇性。在流行音乐和声方面要获得音乐的可听性和新奇性,其背后就会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若将整个广义流行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以宏观的角度来看,会发现流行音乐和声的运用都包含在在一种一以贯之的规律之中。这个规律就是流行音乐和声中的功能-音级-色彩一体化。流行音乐中的任何一首流行歌曲,或是任何一种流行音乐,均可以用某种理论来加以解释。而本文论述的功能-音级-色彩一体化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分析和声的工具,是一种思路与理解方法。 总的来说: 1、流行音乐中的和声是有功能性的。按照调性扩张的理论,音级分为自然音级和变化音级,变化音级被看做是自然音级的变化形式。一个八度内所有的音级都被归纳在不同的功能下。每个音级上都可以建立和弦。同时,功能从最早的功能组扩展到功能族,再扩展到功能群最后到功能网,功能内所容纳的和弦就越来越多。 2、流行音乐中的和声是在根音音级的连接基础上建立的。(如:A自然大调的1-b6m-4-5)变化音级被看做自然音级的变化形式,变化音级上建立的和弦可以直接替代自然音级上建立的和弦。 3、同时,在功能统治下的根音音级连接,音级上可以建立各种结构的和弦,不同功能下,各音级的连接上,建立的不同和弦结构的和声连接,汇成了流行音乐功能-音级-色彩一体化的和声语汇 所以说,流行音乐中所使用的和声功能:既可以看成是具有功能属性的音级基础上的链接,也可以看作是包含音级特性的功能下的和声连接。同时这种和声连接是具有色彩性的。这是一种,功能-音级-色彩一体化的和声理论。
【关键词】:流行音乐和声 功能 音级 色彩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4.1
【目录】:
- 内容摘要4-7
- 引言7-12
- 一、对流行音乐的界定,,对流行音乐中所使用的和声的探讨7
- 二、流行音乐有“广义的流行音乐”和“狭义的流行音乐”之分7-8
- 三、研究流行音乐之必要性与我们当代音乐工作者之责任8-9
- 四、对流行音乐中所使用的和声之探讨9-12
- 第一章 流行音乐及其和声的概述12-35
- 第一节 流行音乐和声的调式基础12-13
- 第二节 流行音乐中的音级概念13
- 第三节 下行五度循环圈13-17
- 第四节 流行音乐中使用的调式音阶材料17-24
- 第五节 用于即兴演奏的和弦音阶24-35
- 第二章 流行音乐中所使用的和弦相关概念与和弦连接的原则35-57
- 第一节 流行音乐中使用的和弦相关概念及和弦种类、和弦色彩35-37
- 第二节 流行音乐中使用的和弦标记37-46
- 第四节 和弦的根音关系46-50
- 第五节 流行音乐和声连接的原则50-57
- 第三章 流行音乐中的自然音体系57-88
- 第一节 三和弦57-73
- 第三节 七和弦73-88
- 第四章 离调、半音体系88-110
- 第五章 流行音乐中的调的向心力与离心力110-114
- 第一节 调的向心力、离心力与调性游离110-113
- 第二节 领域113-114
- 第六章 功能-音级-色彩和声综合体系114-156
- 第一节 三度关系与副三和弦(中音和弦)114-118
- 第二节 变和弦118-132
- 第三节 主音与其他11个音级的关系132-133
- 第四节 双同名调133-136
- 第五节 功能族136-144
- 第六节 重同名调与功能群144-149
- 第七节 3°重中音循环与功能网149-156
- 第七章 流行音乐特色和声156-283
- 第一节 布鲁斯和声157-178
- 第二节 爵士乐和声178-283
- 第八章 流行音乐和声的功能-音级-色彩一体化理论之总述283-295
- 参考文献295-296
- 致谢词29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岩;;二十世纪早期调性奏鸣曲式的调性发展变异形态[J];北方音乐;2012年03期
2 万俊龙;阚蕾;;长号在爵士乐中的角色分析[J];才智;2008年15期
3 蒋波;;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8期
4 廖耀东;论新潮音乐[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5年03期
5 马光;郭凯;石慧;;谈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大家;2010年20期
6 马春明;;论和声概念的形成发展[J];大舞台;2011年04期
7 罗依;;爵士和声中的延伸替代音与变体和弦——以《蓝色狂想曲》为例[J];大舞台;2011年12期
8 陆慧敏;;普罗科菲耶夫和声语言的继承与革新[J];大舞台;2012年06期
9 马波;;当爵士乐遇到中国风——听林昶改编的爵士乐作品[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10 李向京;高师和声教学内容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8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9 于川;多元化的传承与创新[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10 郭懿;石夫改革开放初期舞剧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淼鑫;苏夏、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之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欧洋;中国流行歌曲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李金玲;试析“宫角轴”理论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2011年
4 毛迎新;“超然的音乐 哲理的构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s
本文编号:1132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3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