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线性对位的逻辑与规则
本文关键词:20世纪初线性对位的逻辑与规则 出处:《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世纪初 线性对位 复调技法 技术逻辑 不协和独立
【摘要】: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音乐,进入了脱离主调、回到或更新复调的转变时期,在创作中强调对位法被视为削弱调性功能和声的有效途径,其中"线性对位"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成为寻求新音乐创作道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也为后来音乐风格的转变、作曲技术的创新和多元化写作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现代复调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为此,文章拟对近现代音乐中线性对位的技术逻辑、与传统对位技术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实际写作中的音高组织规则等,在笔者以往研究基础上进行再探讨。
【作者单位】: 武汉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2
【正文快照】: 20世纪初的1910年,随着“解放调性等级制”的趋向以及“与和声技法的彻底告别”1,为摆脱19世纪末后浪漫主义音乐过于膨胀的和声思维对旋律和节奏的抑制,在创作中强调对位法被视为是削弱调性功能和声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诸多用来削弱调性功能和声的技法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复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立青;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张春林;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的和声处理手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翠华;;关于阻碍进行的理论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周娟娟;;E.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教学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杨柳;;浅析歌剧《假面舞会》中奥斯卡的角色形象——兼谈咏叹调《她抬头仰望》的演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6 谢伟;;论贝多芬音乐的时代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王卉;;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兼论德彪西钢琴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张寅;吴春艳;;“和声”词义的历史辨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石磊;;论艾夫斯《第二钢琴奏鸣曲(康科德)》[J];北方音乐;2009年11期
10 宫修建;;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承前启后性”探微[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王琦;;科学传播的一种方式:释义——波爱修斯对科学知识传播的一种启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欢;;浅析宗教仪式音乐的心理影响与治疗意义[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陈根方;中国工尺谱的数字实现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杨贤宗;文艺复兴观念、建筑原理和美术风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卢璐;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毅;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邱吉文;论清唱剧选段《你们要安慰我的百姓(comfort ye, my people)》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春兰;肖邦钢琴叙事曲的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静文;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婷婷;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征及教学演绎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章菡;浅析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8 曲云;莫扎特与普契尼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艺术风格之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9 张小玲;李斯特交响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菲;贝利尼歌剧《清教徒》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永平;;论线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丹;;米约《繁音随想曲》中的素材与创作技法简析[J];艺术评论;2007年05期
3 周雪石;同基音场线性对位——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研究之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4 宫修建;;调性的解构与线性的建构——古典至现代音乐结构观念的转变[J];飞天;2010年24期
5 周杨;;《五行》中的整体音响布局和音色暗示[J];剧影月报;2009年05期
6 张建华;张春林;;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线性思维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何平;评蓝程宝的交响音乐创作[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焦阳;《保罗·欣德米特艺术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崔哲;施尼特凯<弦乐三重奏>创作技法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3 史静雅;阿尔班·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演奏技法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333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33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