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之我见——在武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的专题发言
本文关键词:“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之我见——在武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的专题发言 出处:《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音乐分析学 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 作曲技术理论
【摘要】:该文提出了四个观点:一、"音乐分析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学科,涵盖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音乐史、音乐美学等学科,应属高一级的学科,而"作品分析"只是"曲式学"的同义词。作者呼吁,不要再把"曲式学"称为"作品分析",以免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二、近年出现的"音乐学分析"是"音乐分析"的一种类别,有别于纯技术分析,但"音乐学分析"必须是在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加上人文分析的全方位分析。三、指出目前音乐教育中"音乐学"和"作曲技术理论"被分割开来的不合理性。四、提出开设"音乐分析学"必须有相应的预备课,如和声发展史、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兴德米特的和声原理、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原理、雷蒂的泛调性理论等。
【作者单位】: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
【分类号】:J614.8
【正文快照】: 前言2009年10月26~29日“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该次会议邀请了当代国际泰斗级的音乐分析大师——音级集合理论的创始人、《无调性音乐的结构》一书的作者、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阿伦·福特亲临参加并讲学。该次会议还成立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中;;手稿分析概说[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林贵雄;音乐课程设置改革的有益尝试与探索──《音乐分析与创作》课程的基本构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00年S1期
3 王艳;寻找失落的情感——《和你在一起》音乐分析[J];电影评介;2002年12期
4 陈晓;非文本化音乐分析方法与音乐能力发展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5 李德方;;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9No.2的教学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薛晓弟;;试论音乐二度创作的方法[J];艺术教育;2010年04期
7 陈萌;;音乐分析对钢琴演奏艺术的意义[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02期
8 李娟;;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音乐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王薇;;凄婉的诗 缱绻的歌——论《春思曲》的音乐特点[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8期
10 李曼;;歌曲《美女与野兽》的音乐分析[J];音乐生活;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筑;;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中国音乐学院和声复调成果一览表[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郑刚;;师人长技 济时之需——评新版《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张韵璇;;探索与定位——中国音乐学院 复调公共课改革[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吕军辉;;国内七本复调教材的教学体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钱仁平;;源于音乐 回到音乐 感知音乐 创造音乐——关于如何切实提高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徐文正;;关于在高师开设《多声部音乐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想[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吴霜;;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徐玺宝;力当学高为师 践行身正为范[N];音乐周报;2007年
2 囊琳 田韶东 本报记者 刁艳;教学改革成为最被关注话题[N];音乐周报;2008年
3 编译 晖晖;法国艺术家构建“音乐基因库”[N];北京科技报;2006年
4 石一冰;迎接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大发展[N];音乐周报;2005年
5 夏滟洲;学术超市:外音史“西安会议”[N];音乐周报;2007年
6 傅显舟 刘洋;历史是一条河流[N];音乐周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紫茵;英雄城会群英说短论长[N];音乐周报;2006年
8 马跃 译;CD变数码 古典音乐网上热卖[N];音乐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2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3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明虹;20世纪俄罗斯宗教音乐创作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陈钦怡;王燕卿古琴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6 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炜娟;论勃拉姆斯音乐的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芹;试论肖邦谐谑曲的音乐创作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苏莎;拉威尔《小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奏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3 林滨;穆索尔斯基三组声乐套曲音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聪;用数字音频手段对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进行音乐分析之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梦榕;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的音乐与戏剧性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裴子天;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音乐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7 胡t,
本文编号:1333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33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