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14 12:45

  本文关键词: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 出处:《大舞台》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顿 奏鸣曲 创作特征


【摘要】:海顿一生共创作了5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写于1780年的《D大调第37号钢琴奏鸣曲——献给奥恩布鲁格的姐妹们》,它是海顿所写的奏鸣曲中最动人、最热情的作品。这部作品是海顿奏鸣曲技巧和艺术手法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音乐作品的典范。笔者就将从旋律、和声、织体、节奏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希望能为广大音乐学习者研究海顿音乐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Abstract]:Haydn has created 52 piano sonatas in his life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mention is the piano Sonata of Piano Sonata No . 37 written in 1780 . It is the most touching and enthusiastic work in the sonata written by Haydn . It is regarded as the example of Haydn ' s classical style music works .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Haydn ' s musical work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melody , harmony , weave and rhythm .

【作者单位】: 大连艺术学院;
【分类号】:J624.1
【正文快照】: 《D大调钢琴奏鸣曲》标志着海顿钢琴作品创作技法的成熟,堪称古典奏鸣曲的永恒经典。从作品内容角度讲,这首作品展现了海顿对生活和情感的态度,抒发了隐藏于曲作家内心深处的音乐观。全曲第一乐章主题磅礴宏伟,曲调较为理性,情感表现丰富,曲式构成鲜明,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展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雅芬;海顿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2年02期

2 孔丽;;海顿《c小调奏鸣曲》的学习与探索[J];钢琴艺术;2009年02期

3 李萌;;海顿和他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9年05期

4 唐勇;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技法[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5 徐东妮;海顿钢琴奏鸣曲浅析[J];艺术百家;2003年02期

6 朱婷;;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翠花;;“三巨匠”钢琴奏鸣曲式呈示部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2 吕雯慧;;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分析——兼论海顿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J];大舞台(双月号);2008年03期

3 王佳;;海顿钢琴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演奏初探[J];大众文艺;2012年09期

4 魏炜;;欢乐 巧智 幽默——海顿第三十八首奏鸣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

5 狄静思;;海顿钢琴奏鸣曲中和声功能性与色彩性关系研究——以第二十七和第三十五首钢琴奏鸣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3年01期

6 牛鑫;;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01期

7 王冰如;;从《F大调奏鸣曲》与《C大调奏鸣曲》看海顿音乐创作发展[J];大舞台;2013年05期

8 张译文;;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阶段性分析[J];大舞台;2013年12期

9 苏殊;;论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交响性特征[J];黄河之声;2009年13期

10 李颖;;关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研究的综述[J];考试周刊;2008年3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楠楠;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创作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严琦;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3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万维佳;解析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雪;从《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看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梅;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钱蕊嫣;对海顿钢琴奏鸣曲演奏中Ariticulation的研究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8 王磊;高师钢琴教学中曲目选择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卉;从技术到艺术—论钢琴的音色[D];贵州大学;2008年

10 张艳;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及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雅芬;海顿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晨;;海顿和他的《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2 周芷如;;莫扎特《~bB大调奏鸣曲》创作特征及其演奏技法[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朱雅芬;海顿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2年02期

4 姚爱莲;海顿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处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周铭孙;全国钢琴演奏(业余)考级(跨世纪新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J];钢琴艺术;2005年02期

6 周乐楠;;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之第一乐章[J];音乐生活;2009年09期

7 张维国;略论海顿和他的《伦敦》交响曲[J];音响技术;1997年01期

8 穆言;;环球专柜[J];音乐爱好者;2009年03期

9 ;海顿的生平和创作概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10 崔静媛,潘一飞;奥地利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讲学札记——关于贝多芬与舒伯特的作品53号钢琴奏鸣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叶芳;;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美学意义[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何娇;孙瑜;田野;;抒音乐之情 创音乐之新——论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蔡松琦;;语言与和声交融的教学实践及其他[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初征;;从《欢乐的哈鱼岗》看赫哲族民歌的变化演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6 苗笛;;维也纳音乐文化给哈尔滨音乐的启示与思考[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立;穆特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N];音乐周报;2001年

2 伦毅杰;音乐在倾听——听米开朗基罗·卡波纳拉弹琴[N];音乐周报;2006年

3 李瑾 综合编译;2009奥地利用海顿年促销旅游[N];音乐周报;2009年

4 杨燕;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N];音乐周报;2006年

5 任立;2009“海顿年” 奥地利赚大了[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紫茵;中国爱乐举办纪念海顿首场音乐会[N];音乐周报;2009年

7 周皓;陈萨:自信造就的音乐感染力[N];音乐周报;2010年

8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严锋;作曲家海顿二百年祭[N];文汇报;2009年

9 焦波;维也纳河畔的“月亮世界”[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徐尧;三个人的海顿 两个人的舒曼[N];音乐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好;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于青;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与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4 刘洪;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5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胡筱铮;施尼特凯室内乐作品中的复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7 NGUYEN THI HOA DANG(阮氏华灯);越南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竹类乐器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8 崔莹;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9 杨婧;作曲家个人风格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10 鲁立;谢尔西四首弦乐四重奏中的声音主义观及其实现[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萱萱;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钢琴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振中;浅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及《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西安音乐学院;2009年

3 李岩;祖宾斯基两部《帕蒂塔》研究兼谈其演奏技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颖;肖邦《四首钢琴叙事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恺;论钢琴组曲《夜之幽灵》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利剑;论巴托克音乐创作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洋;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祝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概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许晶晶;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3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423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