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晚期风格”——萨义德对身体状况和美学风格关系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 萨义德 晚期风格 自我放逐 死亡体验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更是理解他晚期思想的关键。萨义德明确界定了"晚期风格",并通过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艺术名家等三种话语策略证明了"晚期风格"的自我放逐特征。他将"晚期风格"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美学类型,认为它是艺术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对日益临近的死亡的思考、体验和审美超越。
[Abstract]:"late style" is the core of Saeed's thinking in his later years, but also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is late thought. Saeed clearly defined the "late style", and through elegant culture. The three discourse strategies of popular culture and famous artists pro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style", which he regards as a kind of aesthetic type to die. It is regarded as the artist's thinking,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to the approaching death in a tortuous wa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J601
【正文快照】: 伟大的艺术家在他们生命临近终结时,是否会获得作为年龄之结果的独特感知特质和形式?身体衰退、健康不佳以及其他因素是否会使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呈现出某种新的风格特征?如果这种风格存在,那么它们又会呈现出哪些特征和差异性呢?阿多诺在《晚年的贝多芬》与《贝多芬的晚期风格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9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冰心;萨义德的中国命运[J];社会观察;2005年10期
2 王纪潮;;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及其他[J];博览群书;2003年11期
3 綦亮;;从《东方学》看萨义德的人文主义[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4 黄若泽;;从《知识分子论》看《英国病人》中的知识分子[J];神州;2011年08期
5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J];求是学刊;2003年04期
6 李红波;;后殖民批评家的身份与文学批评观——以萨义德为中心[J];文艺评论;2010年02期
7 爱德华·萨义德 ,孙怡;《汉娜·K.》:面目可识的巴勒斯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王俊义;;漂泊与浪漫[J];躬耕;2009年07期
9 王炎;重新认识萨义德和他的《东方学》[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10 姚京明;;埃萨·德·克罗斯笔下的中国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军;吴要利;;李白妇女诗的文化审视[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韦s,
本文编号:1471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47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