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孟姜女”调的民歌变体——“五更鼓”研究
本文选题:孟姜女 切入点:闽南方言 出处:《人民音乐》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五更鼓"则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传统民歌曲调,是闽南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之一,也是台湾福佬系民歌的经典曲目,而"五更鼓"实际就是"孟姜女"调的变体,特别是"五更鼓"与闽南方言紧密融合,除吸收明清俗曲"孟姜女"的旋律外,又与闽台音乐相融合,从而使这首曲调悦耳动听,委婉流畅,深受闽台人民群众的喜爱。"孟姜女"的故事、音乐在全国各地广为传播,其与各地音乐、方言相结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变体。学术界对"孟姜女"调展开过深刻而广泛的研究,总结如下:1.对《孟姜女》故事的形成、发展的系统研究。主要成果有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和路工的相关专著,其中有涉及一些《孟姜女》的音乐
[Abstract]:"Meng Jiangnv"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pread and influential folk tunes in China. "Wuzou Drum" is a traditional folk song tune sung in Minnan dialect, and it is one of the folk minor tunes familiar to the people of Minnan. It is also a classic track of Taiwanese Folk songs, and "five more Drum" is actually a variant of "Meng Jiangnv." in particular, "Wuzenggu"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Minnan dialect, except for absorbing the melod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vulgar song "Meng Jiangnv." In addition, this tune is melodious and melodious, so that it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of Fujian and Taiwan. The story of "Meng Jiangnv" has been widely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t has been combined with local music and dialect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 profound and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tune of "Meng Jiangnv",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of "Meng Jiangnv". The main achievements are historians, Related monographs of folklore Gu Jiegang and Lu Gong, including some music by Meng Jiangnv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南音学院;
【分类号】:J6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正星;;江苏民歌孟姜女[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2006年01期
2 孙俊钰;;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表现[J];内蒙古艺术;2011年01期
3 潘冠泽;;《孟姜女》:江苏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J];艺海;2010年04期
4 林浦凤;;论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创作特色及演唱处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3期
5 易人;长篇叙事吴歌《春调孟姜女》[J];中国音乐;1989年02期
6 王雯;;浅谈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孟姜女》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李艳;;浅谈新民歌《孟姜女》及艺术处理[J];黄河之声;2011年06期
8 范玲珍;;洞天竹海中的乐波——民族音乐家宗震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2年02期
9 薛海萍;;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钢琴伴奏[J];民族音乐;2009年04期
10 邬大为;;歌词技法[J];北方音乐;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丹兰;;同宗同源的闽赣客家山歌——论闽西与赣南客家山歌中的共性[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2 张助群;;辽西太平鼓[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3 李甄;;关于大提琴演奏中运弓方面的几个问题[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4 邓颖;;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运用数码钢琴教学系统的几点尝试[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 涂艳;;浅谈古琴中蕴含的美学思想[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胡伟华;;在绿叶舞韵中塑造美丽童心 在尊重童心中创编少儿舞蹈——我的少儿舞蹈实践与思考[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7 陈曼青;;电钢琴集体课教学初探[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苏年布德;潘萍;乌达巴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于研究”阶段性总结 2007年9月——11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9 吴兴德;赵延君;;关于中西音乐传统之差异的初步比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彭昭倩;苗军芙;万梅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心理学——关于音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伟慧;原生态民歌渐行渐远[N];海南日报;2006年
2 乔建中;《小白菜》——河北民间小调[N];音乐周报;2000年
3 宋爱华;珠海沙田民歌研究昨开题[N];珠海特区报;2007年
4 记者 刘长松邋陈熹;王庆沅将兴山民歌引入国家非遗殿堂[N];湖北日报;2008年
5 记者 平萍 万川明;传统和创新相结合 民族和西洋相融会 文化和旅游相统一[N];河南日报;2005年
6 吴伟峰;硬件建设应与文化旅游相结合[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王培贵;婺源傩舞首次进京舞春[N];上饶日报;2007年
8 伊雯;古筝需要破吉尼斯纪录吗?[N];音乐周报;2007年
9 记者 陈慧 余兆宇;古老歌声重上时代舞台[N];中山日报;2006年
10 李适金;情思绵绵话“歌册”[N];福建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杨俊光;唱歌就问歌根事[D];苏州大学;2007年
3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超;该拿什么音声“献”给你?[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红;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青;回族民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胜;科尔沁英雄题材民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4 董芳;浅谈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日查巴图;近现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曼曼;黔北地区仡佬族民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舒国才;江西青岚湖地区民歌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8 常龙飞;湘桂地区梧州瑶民歌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9 陈立红;歌唱语言训练方法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晴;山东菏泽民歌《包楞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21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62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