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琵琶七调与印度七调碑之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龟兹 切入点:五弦琵琶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04期
【摘要】:古龟兹五弦琵琶使用的是五声性平均七声音阶,所用律制为七平均律。这种音阶从隋、唐以来便在音乐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龟兹五弦琵琶的音律对古代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却认为龟兹琵琶七调名是来源于印度的七调碑,实际上是他们的主观臆想。龟兹五弦琵琶七调的名称是古老的吐火罗语,并不是来自印度的梵语。
[Abstract]:Ancient Qiuci five-string pipa used the pentatonic average of seven sound levels, the law used for the seven-average law.This scal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usic practice sinc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hythm of Qiuci's five-string pipa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ncient Chinese music.However,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nk that the seventh dione of Qiuzi pipa is a monument of seven tones from India, in fact, it is their subjective imagination.The name of Qiuzi five-string pipa-seven is the ancient Huo language, not Sanskrit from India.
【作者单位】: 海口经济学院艺术研究所;
【分类号】:J6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相洲;;关于建构乐府学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士录;婆罗门教在古代东南亚的传播[J];东南亚;1988年01期
3 王在畅;;我国古代笛属乐器分析研究[J];电影评介;2006年18期
4 刘晓明,屠应超;论唐代杂剧的形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5 陈友义;民族文化差异对近代中印两国不同历史结局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6 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马建春;元代的回回乐器与乐曲[J];回族研究;2003年02期
8 秦序;;“燕乐”并非唐代音乐的一种恰当分类——隋唐乐舞的分类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苑一博;解读印度宗教的多神崇拜特点——兼谈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苏鲁格,查夫;萨满教与蒙古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余太山;;《穆天子传》所见东西交通路线[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来仪;帕米尔宗教文化初探[D];暨南大学;2005年
5 夏季;中国古代早期管乐器及黄钟律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韩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谢瑾;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韵斐;中国拉奏弦鸣乐器史源新探[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袁薇;论西域音乐文化中的龟兹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雪颖;明代唱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红卫;南北朝时期中西陆路贸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苏立公;论中亚石器时代文化[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大宇;十九世纪时期俄国对中亚三汗国的征服[D];吉林大学;2005年
8 谢勇;印度教的嬗变与印度政治近代化[D];山西大学;2005年
9 李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农村教育改革[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蒋丽霞;汉乐府音乐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天全;;前后蜀是唐宋音乐传承的纽带[J];音乐研究;2010年01期
2 周辕;;歌舞艺术在新疆民俗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0年04期
3 黄适远;;克孜尔石窟深藏的秘密[J];丝绸之路;2009年03期
4 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阮咸[J];乐器;2009年04期
5 黄凌;;琵琶·久远·须臾[J];工会博览(社会版);2009年06期
6 于春哲;;音乐文化交流中的琵琶演奏艺术[J];音乐生活;2009年06期
7 王琛;;中国琵琶溯源[J];剧影月报;2009年03期
8 孟建军;;我是一个乐器玩家——访芳华十八艺术总监方锦龙[J];乐器;2009年08期
9 周均美;;库车民族文化撷英[J];海内与海外;2009年09期
10 赵来鹏;;琵琶在隋唐达到第一高峰原因之窥测[J];大众文艺;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君;;敦煌《苏幕遮·五台曲子》试考[A];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玫;;《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洋;;唐代宫廷坐、立二部伎之乐器组合形式考略[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强;田可文;;唐代坐立部伎研究中存见问题之试析[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罗天全;;前后蜀是唐宋音乐传承的纽带[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翔;;借鉴汉唐:一种可信的钟乐重建之路[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秦序;;阮咸琵琶渊源考[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艾娣雅·买买提;;汉唐乐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考略[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吉;;保护传承库车版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刻不容缓[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周吉;;当代库车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与其他地区和民族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杨振波;维吾尔族音乐及其在伊犁的发展[N];伊犁日报(汉);2010年
2 本报记者 魏永贵;大发展的交响曲[N];阿克苏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黄河;龟兹石窟壁画系列邮品即将面世[N];阿克苏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书生? 通讯员 李波涛;库车县成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N];阿克苏日报;2007年
5 王婧姝邋采访整理 丁燕燕;古老龟兹文化 传承灿烂文明[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本报通讯员 纳惠敏;巍山南诏古乐团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N];大理日报(汉);2007年
7 原建军;遣隋使号承载中日友谊再度起航[N];西安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董伟新 石鑫 胡秋香;世界的龟兹 文明的荟萃[N];阿克苏日报;2006年
9 首席记者 黄河;国内外演艺机构关注《龟兹1001》[N];阿克苏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梁婷;琵琶一曲诠释千年民乐之魂[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玮轩;从《羯鼓录》看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年
2 雷乔英;论《伊州》[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克军;古龟兹舞蹈试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黄婷婷;论唐朝琵琶艺术的繁荣[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雁;隋唐宫廷中的印度乐[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6 黄玫瑰;唐代乐舞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薇;论西域音乐文化中的龟兹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8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70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