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片面理解下的教学危害客观分析
本文选题:美声唱法 + 认识理解 ; 参考:《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摘要】:本文以"美声唱法不知害了多少人!"一言的片面性论断为反面论点,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了因"对美声唱法"片面、肤浅的认识和理解而给教学带来的多种危害,并以"美声唱法"本质内涵及其特征作为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充分论证"美声唱法"本身没有罪,责任理应归结于教学上对"美声唱法"片面、肤浅、错误、歪曲的认识与理解所导致的一系列教学失误、失范,造成多种危害,旨在为"美声唱法"正本清源,讨还公道。
[Abstract]:This article with "Bel Canto do not know how many people!"The one-sided argument of one word is the opposite argu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ality, 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many kinds of harm to teaching caused by the one-sided,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singing to the Bel Canto".Taking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el Canto" as arguments, the author fully proves that "Bel Canto" itself is not guilt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one-sided, superficial and wrong teaching of "Bel Canto".A series of teaching errors caused by distorted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have caused many kinds of harm, aiming at clearing the root of "Bel Canto" and demanding justice.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音乐系;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研项目立项“科学的hao音发声法与声乐艺术”,项目编号:09SB109,文中包含了其中那个观点和理论学说,也是笔者2009—201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访学期间研究学习成果
【分类号】:J61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肖眉雅;;歌唱共鸣原理及作用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柳飞;把握汉语特点 唱清中文歌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4期
3 蔡伟;;美声精髓的权威阐释——贝尔冈齐声乐大师班观摩纪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4期
4 洪颖;对声乐教学中有关心理学问题的探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金美玲;小议语言在歌唱中的地位[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蔡伟;感悟美声真谛[J];艺术百家;2003年02期
7 李梅;略论声乐教学的语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巍;关于何纪光“新型湖南高腔山歌唱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海英;连音(Legato)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朴荟霖;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冰;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性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成萍;莫扎特歌剧《魔笛》的体裁特点和演唱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蓓蓓;论声乐学习中的想象[D];山西大学;2005年
7 刘晓菲;歌唱紧张的心理调控及歌唱心理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奕;浅析早期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演唱(美声)与教学中的价值[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董卿基;青海河湟花儿与小调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朱梅梅;声乐艺术教学中“柔软歌唱”的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瑞海;;谈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联系[J];大舞台;2011年06期
2 章莉;;美声为何不美,何以更美?——对当代美声作品创作、表演的一些思考[J];音乐创作;2011年04期
3 谢立山;;论美声唱法的历史局限性[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4 马秋华;;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在美声唱法中的具体体现[J];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5 张红玉;罗淑娟;;美声唱法的起源发展及特点[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6 周杰配;;探究演唱外文作品达不到“声情并茂”的原因[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7 雷贞;;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问题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8 陈晓霞;;跨界演唱切忌盲目——从民族和美声唱法的跨界谈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张梦馨;;浅谈如何在声乐表演中做到“洋为中用”[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10 周晶晶;;论学习美声唱法的感悟[J];才智;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2 车小红;;试论高校声乐教学的师生素质和教与学关系[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纪露;;高雅与通俗的“界定”——看戴玉强独唱音乐会有感[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聂秀娥;;弘扬音乐文化 服务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姜瑾;;从美学角度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7 邱笑宸;;从《三国演义》片尾主题歌看通俗歌曲的语言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瑞庆;;漫谈歌曲创新[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徐娟娟;;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法运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匡雅玲;;浅谈歌唱中“字”、“气”、“情”的处理在演唱中国歌曲中的作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青年教师 王琳琳;美声唱法的特点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N];音乐生活报;2010年
2 孙小宁;美声唱法:不仅是嗓子的竞逐[N];北京日报;2002年
3 刘文丽;试论美声唱法的特点[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 马梅;谈美声唱法的欣赏方法[N];音乐周报;2006年
5 李成贵;“洋唱法”一定要唱“洋歌”么?[N];黄冈日报;2006年
6 显舟;偶然与必然[N];音乐周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吴月玲 实习记者 张亚萌;青歌赛美声组为何中国歌曲唱得少[N];中国艺术报;2006年
8 王秉锐;我对金钟奖声乐比赛的几点感受[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10 张珏娟邋实习生 张颖媛;四川美声难“响”市场?[N];四川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2 盛况;论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芳芳;论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4 李晶;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咬字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音怡;福斯特歌曲作品的特征及其演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莫雯雯;美可美,非常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坚;美声唱法在当代中国发展概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昶;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硕;红梅盛开 喜获众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庄虹子;改革开放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1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73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