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特拉文斯基对瓦格纳的批判
本文选题:斯特拉文斯基 + 瓦格纳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02期
【摘要】:斯特拉文斯基站在作曲家的角度,用理论做武器直指瓦格纳的音乐理论,特别是音乐创作理论,并用实践中的音乐作品加以证明。本文将包含音乐与戏剧——在歌剧创作中,音乐、戏剧这两方面应该何为手段,何为目的;秩序与自由——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如何对待遵守秩序和追求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传统与革命——在音乐创作时,如何将传统的继承融入到音乐的创新之中;形式与内容——怎样看待音乐的本质等四个方面。结合斯特拉文斯基和瓦格纳的理论和作品,试论斯特拉文斯基对瓦格纳的批判。
[Abstract]:Stravinsky stands in the composer's point of view, uses the theory as the weapon to point to Wagner's music theory, especially the music creation theory, and proves with the practice music work.This article will include music and drama-in opera creation, music, drama, which should be the means and purposes, order and freedom in the process of music crea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rving order and pursuing freedom;Tradition and Revolution-how to incorporate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into the innovation of music, and how to look at the essence of music in form and content.Combined with Stravinsky and Wagner's theories and works, this paper discusses Stravinsky's criticism of Wagner.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
【分类号】:J6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喜;;歌剧中音乐与戏剧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吴扬廷;西部音乐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大有可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杨菁;伍润华;;标题与形象的虚实处理——李斯特《塔索:哀诉与凯旋》的音乐形象分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向莅;;论表现主义艺术与表现主义美学之间的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5 周静;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宗教和世俗的融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6 彭永启,董蓉;阅读与思考——关于新版格劳特《西方音乐史》及其历史写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张映兰;;音乐史上“新音乐”概念之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8 王瑞;浅谈文艺复兴音乐与中世纪音乐的关系[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陆志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美学简析[J];美与时代;2005年10期
10 屠艳;;在机遇与奋发中繁荣——中国当代西方音乐史研究述论(1978—)[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 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8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力;巴托克《第三、第四弦乐四重奏》分析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徐璐;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钢琴作品创作技法的分析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天星;和声思维在复对位写作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03年
4 杨健;音乐表演的情感维度[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高拂晓;深沉的情感 生命的震撼[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颖;明清唱乐记录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骅;论普契尼歌剧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刻画[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8 蔡麟;论海顿音乐中的喜剧性——以海顿弦乐四重奏为例证[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10 罗成萍;莫扎特歌剧《魔笛》的体裁特点和演唱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智莎;;对德彪西、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对比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2 郝海;;追忆斯特拉文斯基——齐默尔曼《双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浅析[J];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3 王硕;;关于斯特拉文斯基中期作品中的基本结构成分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J.P.伯克霍尔德;蔡良玉;;美洲各国的音乐及其历史的叙述(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连凯凯;;成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研究[J];大家;2011年14期
6 王晓元;;音乐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J];大家;2011年16期
7 瞿小松;;虚幻的“主流”(全文登载)[J];中国音乐;2011年02期
8 卿青;;新版《春之祭》遭遇争议[J];舞蹈;2010年04期
9 吴亮花;;庾信文章老更成[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10 王文;;武满彻钢琴独奏作品的创作风格及演变[J];大舞台;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静;;斯特拉文斯基民族主义作品风格的缩影——芭蕾舞剧《春之祭》赏析[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甘璧华;;21世纪中国“传统和声教学”的问题与应对[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立;一部有关中国的歌剧[N];音乐周报;2005年
2 景作人;绚烂的色彩 别致的浪漫[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许渌洋;“费城”的色彩 从凝固到融化[N];音乐周报;2010年
4 徐涟;《舞集·大地》:感悟生命的本真状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卜大炜;吕嘉棒舞俄罗斯风情[N];音乐周报;2009年
6 唐若甫;从桃园到长江的遐想[N];音乐周报;2010年
7 卜大炜;老潘和国交都“炫”了一把[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9 张象;音乐“三多三少”之忧[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张蕾;国交团庆亮点多[N];音乐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明虹;20世纪俄罗斯宗教音乐创作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4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亮;斯特拉文斯基《普尔钦奈拉》组曲浅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李亚菊;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婚礼》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苏珊;斯特拉文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赵蕾;斯特拉文斯基多样性音乐特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5 李佳篷;莫测的音乐之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思军;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单簧管小品》的艺术特点及演奏体会[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 叶思敏;简析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复调思维作用下的拼贴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8 高冰;自律美学观:突变还是延续[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刘海蓉;斯特拉文斯基六首室内乐作品和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梦琪;斯特拉文斯基《弥撒曲》中泛自然音技巧的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31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73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