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民歌的调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苏南民歌 + 调发展 ; 参考:《音乐创作》2014年12期
【摘要】:苏南民歌中有不少民歌运用了调性转换,转调手法灵活多样,转调的运用使苏南民歌的调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比,也赋予了民歌丰富的音乐调性色彩。本文对苏南民歌的转调类型进行整理归纳,分别就同宫转调、移宫转调两种类型进行梳理分析,并针对民歌转调中所使用的清角为宫、变宫为角、共同音衔接等手法进行分析,探究苏南民歌的调性发展规律、调性发展手法以及转调手法在苏南民歌中的具体运用。
[Abstract]:There are many folk songs in southern Jiangsu that use tonality conversion. The use of tone conversion makes the tone of southern Jiangsu folk song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trast, but also gives folk songs rich musical tone color.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orts out and sums up the types of folk songs in southern Jiangsu, respectivel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two types of changing tune of the same palace and moving the palace, and aiming at the techniques of the Qing angle, the angle of changing the palace and the common tone, which are used in the change of the tune of the folk songs, and so 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law of tonality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Jiangsu folk songs, and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one changing techniques in southern Jiangsu folk songs.
【作者单位】: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D760023)
【分类号】: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扬;;和声分析中的“变化音”解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梁超;;模进的分类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3 李尚朋;单士锋;;黄虎威钢琴曲《蓉城春郊》创作手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3年09期
4 杨淳铭;;试论乐理教学中调式分析的方法与技巧[J];北方音乐;2014年08期
5 张少飞;杨宏伟;;从《朝景》的调性技法看“调性思维”的艺术表现功能[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阮献军;;建构多视角下的理解与诠释——调性的“语义性”探析兼及调式交替与交替调式辨析[J];黄河之声;2009年19期
7 刘永福;“调式交替”理论之比较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李金华;;调、调式和调性概念辨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的转调与和声的处理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四[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王天宏;自然调式音级倾向关系在视唱中的应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音;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曲式、和声及演奏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文安;论米约的双钢琴组曲《丑角》[D];西南大学;2011年
3 黄雅萍;黄虎威六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华明玲;朴素的音乐语言 深厚的民族情感[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里;“交替调式”与“调式交替”之勘误以及相关转调概念之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豆军红;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裴蕾;肖邦《波兰舞曲》的和声技法[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8 代莉;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熠;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安军;赵季平《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沙夫;“偏音”在民歌中的运用——民歌中的移宫手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2 黎英海;;移宫变奏曲[J];音乐创作;2001年01期
3 郭和初;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周大风;转调的民族特点[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5 周大风;;宫调转换——一种有民族特点的旋律发展手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年01期
6 张宪博;再论“移宫”[J];中国史研究;2002年03期
7 周大风;;宫调转换——一种有民族特点的旋律发展手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0年01期
8 黎英海;移宫变奏曲[J];钢琴艺术;2001年03期
9 杨瑞庆;;转调的方法——民族调法漫议之三[J];音乐世界;1992年08期
10 周天星;;潮州音乐中存在的同均三宫现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1750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75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