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调”的语言艺术及音乐形态探究
本文选题:爬山调的流入 + 社会生活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是对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爬山调进行的专门研究,全文由引言及五个部分构成:一、爬山调的流入。通过大量的史实论证,说明了爬山调的流入与清朝末期大规模的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阐述爬山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歌词艺术。三、对爬山调的音乐形态特征予以全面分析和重点论述。包括曲式结构、调式音阶、音调特点、节奏、节拍等的运用。四、爬山调与内蒙古本方言区各歌种的亲缘关系。分别从爬山调与漫瀚调、二人台、蒙古族民歌的关系入手进行了分析和取证。五、爬山调的传播与传承。从爬山调在新时期的传播传承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爬山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对其进行研究,无论对演唱,教学和理论创作,还是对保护,继承与发展内蒙古的传统音乐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文献资料作了全面梳理。二是向有造诣的前辈专家、学者请教,,熟悉他们的研究成果。三是重视实地“采风”(田野工作),调查采访艺人,凡此一切都是为了客观、全面而系统地研究“爬山调”以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folk song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hich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five parts: first, the inflow of the climbing tune. Through a great deal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t is proved that the inflow of mountain climbing tu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rge-scale immigr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econd, expound the social life and the art of lyrics. Third, the music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climbing tone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emphatically. Including the use of musical structure, tone scale, tone characteristics, rhythm, and so on. Fourth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bing tune and the song species in this dialect area of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obtains evidenc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bing tune and Man Han tune, two people's station and Mongolian folk song. Fifth, the spread and inheritance of mountain climbing tun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ransmission, inheritance and limitation of the mountain climbing tune in the new period. The mountain climbing tune is a representative Han folk song in the we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of Inner Mongolia. In the course of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tries hard to do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Second, to have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accomplished experts, scholars to consult, familiar with their research results. Third, pay attention to the field "mining wind" (field work, survey and interview artists, all this is to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climbing tone" in order to draw practical conclusions.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6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宝勒格;;蒙古长调对爬山调的影响之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2 李荣;;电视文化: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J];中国电视;2011年06期
3 曹伟明;;上海的原生态民歌[J];上海采风;2011年09期
4 栾承舟;;红都延安[J];中国铁路文艺;2011年07期
5 武洲;民盟鄂尔多斯市委文化课题组;安源;;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系列课题 黄土天籁:永远的漫瀚调[J];鄂尔多斯文化;2011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照东;;开拓 和谐 繁荣——论西口文化的核心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2 郭崇林;;黑龙江民族民间歌谣述评[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王海荣;;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贡献大力推进草原文化开发——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综述[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师青山;武川爬山调奏响时代新乐章[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于亚军;韵味婉转悠长的武川爬山调[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3 记者 永清;前旗申报的河套爬山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杨岩泽;继承民族文化精华 保护民间传统文艺[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西平;武川县改善民生要打“新三宝”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6 刘少华;800米井下的洗礼[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7 尹宁;瑶族 “岑南无山没有瑶”[N];西部时报;2007年
8 喜善;二人台山曲儿[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敏;呼和浩特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璀璨夺目[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10 方仕伦;小凉山上放歌人[N];乐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林;“爬山调”的语言艺术及音乐形态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米娜;爬山调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田建刚;河套爬山调唱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芳;内蒙古西部民歌演唱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高瑞峰;声震高原云逐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巴娜娜;集草原声韵 成文化宝典[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韩娜;河套酒歌的声乐美学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晓芳;论内蒙古西路二人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付培;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10 窦玉英;多重视角下的河北民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96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99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