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本特松十五首二部创意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11:24

  本文选题:本特松 + 创意曲 ; 参考:《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摘要】: 尼尔斯·维戈·本特松(1919——2000年)是二十世纪丹麦著 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作品中精湛的创作技艺以及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特点,使他在丹麦 乐坛中叱咤风云、独树一帜,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这篇论文中,笔者 对本特松的一部复调音乐作品——十五首二部创意曲(op.157)进行 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复调音乐自9世纪末出现以来,得到了持续高度的发展,并受 到各时代作曲家的青睐。创意曲是复调音乐的体裁之一,它是一种小 型的复调乐曲。早在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巴赫首次创作出 十五首二部创意曲,为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伟 大功绩。二百多年以后,到了二十世纪的今天,本特松再一次谱写出 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它是一部运用二十世纪音乐语言的全新的创意 曲,是对创意曲这种古老的音乐体裁的重新诠释。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通过对作品本体的详细分析,对复调音乐 在二十世纪的复兴;二十世纪复调音乐较传统复调音乐的创新特征; 作品中体现出的个性特征等都作出了系统、明确的概括。并运用社会 学和美学的观点从更深层面上对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加以剖 析。 论文共分为前言、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在前言中,笔者主要 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有关资料的收集方法。正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创意曲的由来及特点、本特松的生平与创作进行介绍;第 二部分是对十五首创意曲的本体分析,包括对作品结构、对位、调性 等的研究,并将其按照主题、写作类型和对位技术的不同进行归类。 在第三部分中,笔者对作品中所蕴涵的风格特点以及创新特点作以具 体剖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复调音乐在二十世纪复兴的意义;作品 中体现出的新古典主义特征;作品中所体现的二十世纪复调音乐的总 体特征及其个性特征,这些创新主要为基本技法(不协和对位、多调 叠置和模仿技术)的扩展、节奏源泉的扩展(多变节拍)及和声与调 性的演变发展(古典调性的扩展与解体、音阶材料的扩展)这三个要 点。第四部分是对作品的社会学和美学评价,阐述二十世纪音乐艺术 发展的总趋势。包括:二十世纪音乐的社会根源;二十世纪音乐与文 学、美术的联系及其具体表现(悲观失望的情绪、暴露批判的精神)。 最后是结语部分,总体评述本特松这十五首二部创意曲。 创意曲是一种古老的体裁,现代作曲家运用色彩斑斓的现代音 乐创作手法,使其展现出新的音响效果,新的内容涵义,从而反映出 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体裁并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湮灭,相反越来 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而本特松无疑在推动音乐的发展,宏扬世界音 乐文化方面写下了宝贵的一笔。
[Abstract]:Niels Viggo Bengtsson (1919 - 2000) was in Denmark in twentieth Century.
A famous composer, pianist and music critic. He wrote a lot of music in his life.
His superb creative skills and creative and expressive features make him in Denmark.
The music world is unique and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Bengtsson's fifteen polyphonic music works, op.157, tw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Since the end of the ninth Century, polyphony has been highly developed and accepted.
To the composers of all ages. Creative music is one of the genres of polyphonic music.
The polyphonic music of the style. As early as the Baroque period, the great German composer Bach wrot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ifteen two creative songs played an indelible great role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olyphony.
More than 200 years later, on twentieth Century, Bengtsson wrote again.
The fifteen two creative songs. It is a new idea of us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language.
Qu i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music genre of creative music.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oumenon of the works and polyphonic music.
The revival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innovative features of twentieth Century polyphon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olyphony.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in the works are systematically and clearly summar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and aesthetic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works are further analyzed.
Analysi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and the method of collecting relevant data are introduced. The main bod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ative music, and introduces Bengtsson's life and creation.
The two part is the on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ifteen creative song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counterpoint and tonality of the works.
And so on, and classify them according to themes, writing types and counterpoint techniques.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stylistic feature and innovative features in his works.
The body analysi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Polyphon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vival; works
The neoclassical features reflected in the works; the total of twentieth Century polyphonic music reflected in the work.
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se innovations are mainly basic skills (discordant counterpoint, multi tone).
The expansion of overlay and imitation techniques, the expansion of rhythm sources, and the harmony and tone.
The three developments of sexual evolution (the expans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classical tonality, the expansion of scale material).
The fourth part is the sociological and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works, and expounds the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art.
The general trend of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social roots of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and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link between art and art and its concrete manifestation (pessimism, and the spirit of exposing criticism).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ding part, which gives a general comment on Bengtsson's fifteen two creative songs.
Creative music is an ancient genre. Modern composers use colorful modern music.
The creative way of music makes it show the new sound effect and new content meani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ancient genres will not be annihilated by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More and more favored by modern people, and Bengtsson is undoubted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promoting the world's voice.
The music culture has written a valuable not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J61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华;;关于阻碍进行的理论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周娟娟;;E.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教学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杨柳;;浅析歌剧《假面舞会》中奥斯卡的角色形象——兼谈咏叹调《她抬头仰望》的演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谢伟;;论贝多芬音乐的时代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丁玎玫;;舒伯特即兴曲的研究与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7 杨芳;;结合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谈谈德彪西音乐的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吴家军;;多元化结构的融合——对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的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张浩;;肖斯塔克维奇钢琴音乐风格的审美特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10 张晓农;声乐艺术之多元文化符号解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王琦;;科学传播的一种方式:释义——波爱修斯对科学知识传播的一种启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向迎春;;音乐教学切勿买椟还珠——论趣味性教学的四大误区[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蔡松琦;;语言与和声交融的教学实践及其他[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刘永平;;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课程教学略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欢;;浅析宗教仪式音乐的心理影响与治疗意义[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马卫星;;试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综合本体[A];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郝亚南;;略论音乐接受心理的特殊性[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艳玲;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朱宁宁;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徐志博;音响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10 王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琼;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及钢琴演奏技巧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毅;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单金龙;音乐美感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孔越;论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爽;从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6-op.119看其创作风格及演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关彦;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48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048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3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