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8:14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特征有二:一是独立,它从社会伦理道德的领域中独立出来,侧重从音乐自身出发去探讨音乐的审美规律;二是突破,它以道家思想、玄学人本精神和佛学主体心性哲学为依托,实现了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主流音乐美学思想的超越。本文拟从中国音乐美学本身固有的范畴出发来深入透析其美学思想的精髓。“源起篇”追根溯源,探寻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突破前代获得独立的思想根源;其余四篇“和声”、“乐象”、“雅俗”、“乐教”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全面而深入地揭示魏晋南北朝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 “源起篇”立足于时代的政治局势、社会思潮和音乐艺术自身,揭示这一时期音乐美学繁荣的深层原因。时政作为时代风气发生变化的风向标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玄学和佛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增强逻辑思辨力和提供理论支持的作用;音乐实践是音乐美学的基础。它们共同促成了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立和突破。 魏晋南北朝时代和声问题已经基本形成体系,自然之和、音声之和与主体之和是音乐和谐论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自然之和”与玄学核心范畴“自然”紧密相关,理论家们认为音乐来自自然之和,体现了宇宙万物和谐的自然属性,是人们师法自然的产物。阮籍以自然之和来区分雅乐和俗乐,转换了雅俗纷争背后的教化根基;嵇康以音乐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澄清了附会在音乐上的伦理观念。“音声之和”探讨音乐创作规律。阮籍的“比其文”;嵇康的“和比”和刘勰提倡的“声文”都重视乐之文,开启了后代重视音乐形式美法则的先河。“主体之和”探讨音乐对主体和谐所起到的作用。阮籍的《乐论》充分展现了玄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嵇康以“平和”为音乐的根本,提倡无哀无乐,平和淡泊的音乐,肯定超越情感的主体生命之和谐状态。 乐象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固有范畴,它有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心与声。在玄佛思想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象论立足音乐自身,反对以德心驾驭音声,主张在音声与心的和谐共振中去领略音乐的美;强调音乐欣赏中主体“心”的重要作用,心驰骋万象,妙在象外,形成了有时代特色的审美理论。这一理论追求具体有声之外的空灵之境,注重超越有声、在欣赏者心中完成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再创造,这些观点实乃意境论的先声,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意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和声无象”的观点,批判了儒家功利主义的乐象观,为人们驰骋心象,感知音声之美,获得审美愉悦开启了心灵自由之门,他认为“音声无常”,主张在音心对映中完成审美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象论剥离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乐象论中的道德教化内容,完成了音乐欣赏理论由功利到审美的转换,开启了后世音乐审美理论的先声。 雅俗问题是中国音乐美学史探讨的热门话题。雅俗之争表现为正统官方雅乐观与民间俗乐观的对峙和冲突。魏晋六朝新兴的文人音乐美学观介于两者之间。有别于礼乐之声,士人心中的雅乐以“清”、“素”“淡”为主要特征蕴含了人们对高雅节操的向往之情。俗乐在文人日常交往和精神生活中实现了娱乐消闲功能。以悲为乐的时代审美风尚表明“悲乐亡国”的观念发生逆转,俗乐备受指责的根基得以清除。阮籍以自然之“和”区别雅乐俗乐,嵇康用心物二分的方法去看待音乐的雅俗问题。他将自然属性判入音乐,而把雅俗归于人心,剥离了统治阶层附会在音乐上的道德判断和审美取向,使得音乐回归自身。雅中有俗,雅俗相互交融不仅是音乐发展史的必然趋势,也是这一时代很多有识之士共同的认识。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侧重乐的教化功能,赋予“乐教”以政治教化的含义,魏晋南北朝理论家们从审美的角度、人格培养方面重新阐释音乐的作用,颠覆了传统音乐美学的教化思想。音乐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意趣”、“趣味”,以此达到“畅神”的目的,这样从个体的精神层面上实现了音乐的审美功能。魏晋六朝理论家们还从人性的角度认识音乐的教育作用,他们汲取道家以礼乐为人性枷锁的思想,从自然人性出发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儒家人才观和人性论,体现了魏晋六朝时代以人为本的玄学精神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音乐“移风易俗”论是传统儒家乐教思想的经典命题,汉代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兴盛以来将这一命题引入了音乐神话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理论家们对儒家这一经典命题的解释建立在合理可信的基础上,破解了汉代天人感应观念附会在音乐上的神秘色彩和神话功能。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音乐美学 和声 乐象 雅俗 乐教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导言14-3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4-19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9-26
  • 第三节 研究方法26-32
  • 第一章 源起篇32-66
  • 第一节 时政与音乐美学32-40
  • 一、才与性的交锋32-34
  • 二、生与死的挣扎34-37
  • 三、礼崩乐坏37-40
  • 第二节 玄学与音乐美学40-49
  • 一、言、意与象42-45
  • 二、形神关系45-46
  • 三、声无哀乐46-49
  • 第三节 佛学与音乐美学49-56
  • 一、神与天乐50-52
  • 二、佛与心52-55
  • 三、中观与中音55-56
  • 第四节 音乐实践与音乐美学56-66
  • 一、从"乐"到"和声"57-59
  • 二、雅乐的衰落与俗乐的兴盛59-62
  • 三、佛教音乐与西域民族音乐62-66
  • 第二章 和声篇66-96
  • 第一节 "和"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66-72
  • 一、听觉的和谐66-68
  • 二、多元化的统一68-69
  • 三、内容与形式的和谐69-70
  • 四、主体的和谐70-72
  • 第二节 自然之和72-80
  • 一、"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73-76
  • 二、"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76-78
  • 三、"渐近自然"78-80
  • 第三节 音声之和80-87
  • 一、"和比"80-84
  • 二、"声文两得"84-85
  • 三、"中和"85-87
  • 第四节 主体之和87-96
  • 一、"乐者,使人精神平和"88-92
  • 二、"声音以平和为体"92-96
  • 第三章 乐象篇96-143
  • 第一节 乐象问题的由来及其内涵96-104
  • 一、象、道与声97-98
  • 二、乐象的指称问题98-101
  • 三、乐象的含义101-103
  • 四、乐象问题的研究价值103-104
  • 第二节 特征论104-112
  • 一、主客交融、以心驭声104-107
  • 二、心慷慨忘归,情舒放远览107-109
  • 三、游心大象,妙在象外109-112
  • 第三节 意境论112-118
  • 一、"大成之乐"与"天乐"112-115
  • 二、"微妙无形,寂寞无听"115-117
  • 三、"弦外之意,虚响之音"117-118
  • 第四节 "和声无象"论118-127
  • 一、对音声中盛衰吉凶之象的批判119-121
  • 二、对音声中功德之象的批判121-124
  • 三、对音声中主体心象的批判124-127
  • 第五节 心象论127-137
  • 一、心象的不确定性128-131
  • 二、心象的自由性131-133
  • 三、心象的三种境界133-137
  • 第六节 音心对映论137-143
  • 一、声有哀乐论中的音心对映137-140
  • 二、声无哀乐论中的音心对映140-143
  • 第四章 雅俗篇143-183
  • 第一节 雅俗之争143-149
  • 一、雅乐与俗乐143-145
  • 二、雅俗的分野145-149
  • 第二节 雅乐观149-155
  • 一、清雅149-152
  • 二、素雅152-153
  • 三、淡雅153-155
  • 第三节 俗乐观155-166
  • 一、统治阶层的倡导156-158
  • 二、魏晋风度与才艺表演158-161
  • 三、俗乐对礼的超越161-163
  • 四、悲乐对乐感文化的扬弃163-166
  • 第四节 雅俗论166-183
  • 一、悲乐论166-172
  • 二、成因论172-177
  • 三、互补论177-183
  • 第五章 乐教篇183-224
  • 第一节 价值论183-203
  • 一、从"和其志"到"穷其趣"184-192
  • 二、从"节情"到"宣情"192-198
  • 三、从"比德"到"畅神"198-203
  • 第二节 人性论203-210
  • 一、"顺性"之乐204-205
  • 二、"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205-206
  • 三、"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酝酒之发人性"206-210
  • 第三节 社会论210-224
  • 一、音乐"移风易俗"命题的提出210-212
  • 二、音乐"移风易俗"功能的表现212-218
  • 三、音乐"移风易俗"功能的实施218-224
  • 结语224-228
  • 附录: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著作228-230
  • 参考文献230-240
  • 后记24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晖;;琴与魏晋士人的儒道情怀和生命体验[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韩锺恩;;以古典范式呈现美学思想并通过传统形态凸显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永梅;《嵇康集》及其音乐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侯榕育潇;魏晋文人音乐特点形成原因浅析[D];兰州大学;2013年

3 王陟;《沈约集校笺》音乐美学探微[D];西安音乐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82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e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