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涉乐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8:08
本文关键词:唐代涉乐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分四章,加上绪论和结语共计六部分组成。绪论中对唐代涉乐诗的概念及其相关指称的认知界定,进行了理性的梳理,最后一节对本选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综述、考察,进而在总体上申述了该论题展开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论文依次从进入唐诗的丝弦乐、管吹乐、击打乐和多种歌唱体式,进行了历史的、美学的考索探究,结合笔者的感悟、认知给出识见,得出结论,以求符契历史的真实,合乎美学的规律、法则。 第一章:乐音之弦对心灵的撩拨——进入唐诗的丝弦乐。本章选取唐诗歌咏较多的琴、琵琶、瑟、筝、箜篌等,结合具体文本分别进行论述,其所歌咏的丝弦,或写形制,或摹声韵,或赏艺人艺技,或之于其演奏效果从授受双方进行铺陈描写。境由诗传,艺得诗证,技获诗记。涉丝弦乐诗所传达出的乐音,之于人们心灵的撩拨、震颤将因诗的定型记录,会世世代代得以流传,鼓舞、激动着千载而下的心灵。 琴乃我国传统古老的弹弦乐器,“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到唐代琴乐所表达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情操、意境,仍为唐人所钟爱,有诸多诗人歌颂、称誉琴乐、琴诗“足可kT欷,震荡心神”的音乐力量。然而琴至开元、天宝年间遭受冷遇,尤不为唐玄宗所不喜,不仅口称“酷不好琴”,且将其逐出皇家乐苑。对此诗人通过自己的诗篇,委婉地表达了不满,甚或抨击,诸如“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听”(司马礼);“废弃来已久,遗响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白居易),锋芒所向,不言而喻。因而自明皇以后,琴归林泉,一些著名的琴师、琴曲出自民间,出自佛门道观,而且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优美诗篇,,诗家层出不穷。琴技琴艺得到出乎意想的发展,诗歌的传达表现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琵琶在唐的境遇则好多了,从李世民的“深悦之”到生活的各级层面都可见到琵琶的身影,皇家民间,举凡庙堂{s宴、征伐侑酒、前线边塞、饯行送别、教坊梨园、水浦江头、舟船途次等等,均能见其形,聆其声。盛唐以来,琵琶进行改制,扩大了音域,改拨弹为手弹,更大大提高了其表现力,在为军旅壮行弹奏中,寄托着别一类情怀。唐代边塞诗是唐诗的大宗,琵琶加入其列,诗里琴声,传达出一种之于战事、征程的即时摹写和历史感悟,同时也对边愁、戎苦等进行真切传神的描写,格调雄浑悲壮,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让人百读不厌。 琵琶的弦外之音,理解、表现最深切者莫过于诗人。琵琶诗的人情之慰,最典型、最获人、最少争议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传世警世的奥秘所在,首先是诗人之于社会生态的高妙把握,这自然是一种艺术的把握,另外,诗人之于琵琶之艺的会心、洞彻,亦非常人能及,绘其声,绘其色,传唱千古,引起关注度之高,也是难能企及的,因而对其的诠解训释仍在进行,这从接受的一面审视,正好是作品成功的佐证,不是佳构,无人置喙。 来自西域的胡琵琶,成为唐代宫廷贵胄、名人高士娱乐生活的重要角色,既产生了贺怀智、段师、李管儿、康昆仑、曹刚等一大批演奏家,也生成了诸多歌咏琵琶的优美诗篇,作为即时现场的历史记录,诗人所记,精准可宝。 瑟之称名,最早见于《诗经》,常琴瑟并举,“琴瑟和鸣”、“琴瑟击鼓”,用以伴奏,传达某种曲意,到后来又生出许多典实典故,湘灵鼓瑟、减弦张弦等,都有动人的传说故事,但瑟在唐代不甚显豁,咏瑟诗亦不繁盛,“感君拂拭遗音在,更奏新声明月天”(李益)其价值所在即其“琴瑟和谐”,且能翻转新声。筝似与瑟有着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传流于今益见其神韵。箜篌,是唐代盛行的弹拨乐器。因几个著名诗人的诗咏诗赞,人们得以见识一位唐代国手——李供奉,李凭,她不仅才艺精绝,姿容亦美,顾况诗说:“光照手,实可憎,只照箜篌弦上手,不照箜篌声里能”。诗人的遗憾,是真正的遗憾,其“声里能”,只能透过诗句在艺术的想像里去完成它。 第二章:鼓吹之声对于精神的振拔、抚慰——进入唐诗的管吹乐。唐代的管吹乐器品类亦多,计有笛、{帯Ⅲ铩Ⅲ袤觥Ⅲ稀⒈础⒁丁Ⅲ铡⒔堑龋菊略袢≡蛴肭巴
本文编号:375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7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