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花儿中的女性和女性的花儿

发布时间:2017-06-12 16:05

  本文关键词:花儿中的女性和女性的花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综合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和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的理论与方法,以花儿唱词中的女性、女性演唱的花儿和演唱花儿的女性为考察基点,通过对文本分析和个案调查的实证性研究,考察社会性别观念对花儿流行地女性的影响。 上编,花儿中的女性,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花儿流行地女性的影响、花儿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入手,探寻花儿中女性形象特征的成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女性的阴性特征和依附性特征在花儿中的体现。 中编,女性的花儿,运用社会性别理论,从演唱场合、演唱内容、演唱曲令等七个方面探讨女性与男性在演唱花儿过程中的不同之处。 下编,目前演唱花儿的女性状况,笔者把演唱花儿的女性分为普通农家妇女、民间歌手和茶园歌手,通过个案调查阐述三者的生存状况,并对三者分化的原因、演唱花儿的不同之处和文化社会意义做了深入细致地分析。 花儿作为西北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大多从花儿的渊源、内容、类型、格律、曲令等音乐本身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但就有关花儿中女性的问题,尚无人探讨。本文希望以新的视角和表述方式,对花儿中的女性和女性的花儿做出客观地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更加致力于详实记录花儿流行地演唱花儿的女性的现状,以此来来说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对女性影响。
【关键词】:花儿 女性 社会性别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607
【目录】:
  • 独创性声明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正文目录8-10
  • 绪论10-12
  • 上编 花儿中的女性12-22
  • 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花儿流行地女性的影响12-15
  • (一) 自然环境12-13
  • (二) 文化环境13-15
  • 二、花儿中的女性形象的特征15-22
  • (一) 阴性16-18
  • (二) 依附性18-22
  • 中编 女性的花儿22-46
  • 一、女性演唱花儿的场合22-25
  • (一) 田地里23-25
  • (二) 家中25
  • 二、演唱内容25-41
  • (一) 茶饭26-27
  • (二) 针线27-28
  • (三) 父母28-30
  • (四) 婆婆30-33
  • (五) 媒人33-34
  • (六) 女婿34-37
  • (七) 孩子37-38
  • (八) 私生子38-39
  • (九) 挨打受骂39-41
  • 三、演唱的曲令41
  • 四、演唱风格——女性花儿的吟叙性41-43
  • (一) 音量41-42
  • (二) 拖腔42-43
  • (三) 润腔43
  • 五、传承方式43-45
  • (一) 男—男、女—女的性别传承特点44
  • (二) 群体—群体、个体—个体的传承特点44
  • (三) 变异程度的差异44-45
  • 六、演唱花儿的种类差异45-46
  • 下编 目前演唱花儿的女性的现状46-61
  • 一、三种不同类型花儿歌手的生存状况46-55
  • (一) 普通农家妇女46-49
  • (二) 民间歌手49-53
  • (三) 茶园歌手53-55
  • 二、三种不同类型花儿歌手分化的一般原因55-56
  • 三、三种不同类型花儿歌手演唱中的不同之处56-58
  • (一) 目的56
  • (二) 季节56
  • (三) 场合56-57
  • (四) 方法57
  • (五) 方式57-58
  • (六) 内容58
  • 四、文化社会意义不同58-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5
  • 后记65-6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媛媛;回族宴席曲中的“女性”特征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军林;西北民歌“花儿”的审美文化阐释[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3 彭园程;浅谈二胡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艺术塑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凤萍;中国民歌中的女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采芳;响器班的女人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6 杨冕冕;山东“特定”女性群体民歌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花儿中的女性和女性的花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444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