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演唱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演唱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艺术歌曲”是一种精练、简洁、被赋予丰富想象力和深刻寓意的以诗为词并与音乐创作结合在一起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十九世纪在奥地利和德国兴起了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等作曲家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创作高潮。他们在继承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并丰富了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造手法,把艺术歌曲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也让艺术歌曲的地位开始与歌剧或教堂音乐平分秋色。作为创作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在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继承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抒情性,结合他对浪漫主义独特的洞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其娴熟的钢琴技术优势,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发展并使其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舒曼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创造个性鲜明。他将诗歌(歌词)的文学性和作品的音乐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挖掘出诗歌的内在情感;并提升了钢琴伴奏的地位,这使钢琴伴奏不再是简单的伴奏,而是让其和声乐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钢琴伴奏的地位在艺术歌曲中有了历史性的提升。舒曼艺术歌曲无论是在歌曲创造手法的创新上还是古典艺术歌曲的继承与发展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表现舒曼音乐的细腻,揭示其诗人般的音乐情怀,并力求深入地了解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德奥艺术歌曲的精髓所在。第一部分对作品产生的文学、美学思潮等背景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将分析作品的旋律、和声、剧情等特点,对整个声乐套曲做一个细致的剖析;第三部分将从表演者的角度来阐述演唱《诗人之恋》时如何进行艺术处理,使其在表演中得到合理的运用,最终实现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目标——指导实践。
【关键词】:艺术歌曲 人声 钢琴伴奏 演唱技巧 视界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章 《诗人之恋》的创作背景9-13
- 一 舒曼的人生经历与感情历程9-11
- 二 《诗人之恋》产生的文学背景11
- 三 《诗人之恋》产生的美学背景11-13
- (一) 自然美和民族美的完美结合11-12
- (二) 悲剧感和崇高感的统一12-13
- 第二章 《诗人之恋》的作品分析13-28
- 一 第一部分作品分析13-19
- 二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19-26
- 三 第三部分作品分析26-28
- 第三章 《诗人之恋》的艺术处理28-42
- 一 视界融合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28-29
- 二 《诗人之恋》的内涵体验29-30
- 三 《诗人之恋》的演唱处理30-39
- (一) 速度的把握30-31
- (二) 重音与弱声31-32
- (三) 起音与结束句的处理32-35
- (四) 情感的表达35-38
- 1. 情感的投入35-36
- 2. 情感的自然流露36-37
- 3. 情感的联想与展开37-38
- (五) 与钢琴伴奏的配合38-39
- 四 舞台表现应注意的问题39-42
- (一) 严肃的表演态度40
- (二) 适当的肢体语言40-42
- 结语42-43
- 注释43-45
- 参考书目45-47
- 后记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冰;;人声与器乐的精致互动——论艺术歌曲的演唱表达[J];北方音乐;2011年07期
2 唐悦;;舒伯特1815年创作的三首艺术歌曲音乐分析[J];成功(教育);2010年03期
3 田昀艳;;沃尔夫艺术歌曲之创作特色[J];歌海;2009年02期
4 宋诗楠;;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作用[J];音乐生活;2008年08期
5 崔擎;张奕峥;;浅谈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艺术歌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6 刘涓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听罗忠昒新作《送别》有感[J];音乐创作;2005年04期
7 梁为;;艺术歌曲演唱中的音乐美感之窥探[J];小演奏家;2007年05期
8 魏艳;;屈文中艺术歌曲《春神》浅析[J];音乐创作;2007年06期
9 陈静;;李斯特艺术歌曲的教学与演唱[J];人民音乐;2008年12期
10 杨洁;;艺术歌曲中的钢琴踏板[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晓宝;王冬;;浅谈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邱笑宸;;从《三国演义》片尾主题歌看通俗歌曲的语言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瑞庆;;群众歌咏和流行歌曲[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赵汉宁;;叙事曲的起源与变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中国音乐学院和声复调成果一览表[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叶红;;浅谈歌唱与声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从我战胜“痉挛性发声障碍”说开[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9 ;One-pot Three-component reaction to prepare CF_3CO-bearing 1H-pyrido[1,2-a]quinoline[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平;让“艺术歌曲”走向“群众歌咏”[N];光明日报;2001年
2 徐励;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艺术[N];音乐周报;2000年
3 徐涟;为普及艺术歌曲尽力[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李光华;“送上我心头的思念”[N];音乐周报;2006年
5 姚红卫;“艺术歌曲”称谓应规范[N];音乐周报;2007年
6 和平;让艺术歌曲走进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周皓;沈洋唱响德奥浪漫[N];音乐周报;2011年
8 董艳艳;王磊华尝试多尼采蒂艺术歌曲专场[N];音乐周报;2010年
9 通讯员 范卫东 记者 郑晋鸣;全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在南京落幕[N];光明日报;2000年
10 田玉斌;成功的比赛 良好的开端[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存凌;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3 周文君;舰船VDR人声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刘涛生;精神分裂症情绪性面孔和人声的ERP加工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娟;内蒙古本土艺术歌曲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张雪;黄自与舒伯特艺术歌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雪梅;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微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单良;从舒曼声乐套曲《艾辛多夫歌曲集》探究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会旭;舒伯特、黄自艺术歌曲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7 陈喜红;黄自艺术歌曲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丁加然;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演唱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晶;罗忠昒艺术歌曲的和声应用[D];河南大学;2001年
10 董璐;谈沃尔夫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演唱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47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