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变奏在主题发展中的表现意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音色变奏在主题发展中的表现意义研究
【摘要】:在管弦乐配器法中,各种乐器,以及各个乐器组之间的配合运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因其弦乐队是由各种不同的乐器组合而成,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各种乐器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这就为作曲家们提供了一块色彩丰富的调色板和极其广阔的创作空间,他们在考虑配器方案时,总是力求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其中“音色变奏”,是作曲家们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虽然此手法经常被使用(几乎在大部分作品中都会出现),但当今国内外对此论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学术著作和文章较少,都是在著作或文章中运用较少的篇幅加以介绍。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使读者全面了解作品中,是如何以主题旋律编配与变化的手法,来达到音乐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本文分三章。 第一章“变奏手法的形成与演进”共两部分。1.“变奏的含义”对变奏一词的具体意义加以概念介绍。2.“变奏曲的演变”依次对变奏的产生、发展、完善,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应用,以及与管弦乐作品在创作和配器手法上的联系。 第二章“管弦乐配器中音色变奏的形态与技法研究”针对管弦乐配器的“音色变奏”为基础,通过不同时期的大量经典谱例,从旋律线条的编配到和声声部的分配以及织体写法的变化等方面,对其分类说明。直观详尽的进行介绍。 第三章“音色变奏”在20世纪的新发展,以及对创作的指导以及借鉴意义。 本文试图管弦乐作品中的“音色变奏”这一重要因素的概念、形成、在作品中的具体应用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写作为管弦乐配器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使配器及作曲专业对管弦乐作品中的“音色变奏”引起关注。
【关键词】:管弦乐 配器 音色变奏 谱例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9-10
- 2.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3. 论文写作的过程与方法13-14
- 第一章 变奏手法的形成与演进14-16
- 第一节 变奏的含义14
- 第二节 变奏曲的演变14-16
- 第三节 “音色变奏”词语的提出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16
- 第二章 管弦乐配器中的主题音色变奏的形态与技法研究16-44
- 第一节 弦乐组的音色变奏16-21
- 第二节 木管组的音色变奏21-24
- 第三节 铜管组音色变奏24-28
- 第四节 不同乐器组之间的音色变奏28-39
- 第五节 混合音色的音色变奏39-44
- 结语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浅析肖邦艺术歌曲的内在风格特征——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王翠华;;关于阻碍进行的理论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罗可曼;;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程伶;;西方基督教信仰、仪式和音乐历史的沿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闫娟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代表—普契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张红霞;肖俊俊;;古希腊声乐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王娟;;论瓦格纳音乐剧中的社会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惠芳;;时空的“对话”——由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观思考当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6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朱宁宁;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8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孙志鸿;本杰明·布里顿复调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阎颢莹;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多元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毅;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旭峰;山东省临沂市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欣廷;尚德义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兴东;合唱作品案头工作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敬华;尚德义三首花腔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蒋长清;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洁;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艺术特点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91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9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