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析交响组曲《中山颂》

发布时间:2017-07-30 02:03

  本文关键词:析交响组曲《中山颂》


  更多相关文章: 施万春 人工调式 多调性 复合和弦 卡农式模仿


【摘要】:施万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施万春先生多年来在教学和创作等领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创作的音乐影响了几代人。交响组曲《中山颂》主要素材取自影片《孙中山》的音乐,是施万春先生于2011年初创作整理完成的。音乐歌颂了孙中山先生伟大和光辉的革命一生。 本文是对交响组曲《中山颂》的全面分析,共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是对施万春先生和交响组曲《中山颂》的简单介绍,使读者对作曲家的概况和乐曲的表现内容有所了解;第二章是对交响组曲《中山颂》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调式、和声、配器、旋律、复调等创作特征进行研究;第三章探讨了施万春先生在创作中对作曲技法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施万春 人工调式 多调性 复合和弦 卡农式模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第一章 施万春与《中山颂》8-12
  • 第一节 作曲家简介8-9
  • 第二节 交响组曲《中山颂》介绍9
  • 第三节 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在《中山颂》中的体现9-12
  • 第二章 创作手法研究12-30
  • 第一节 十二音技法的运用12-15
  • 第二节 调式的运用15-17
  • 第三节 和声手法的运用17-23
  • 第四节 配器手法的运用23-27
  • 第五节 旋律手法的运用27-29
  • 第六节 复调手法的运用29-30
  • 第三章 作曲技法的合理运用30-32
  • 第一节 创作技法与音乐的融合30
  • 第二节 现代技法与传统技法、民族元素的融合30-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致谢35-36
  • 个人简历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静;;影片《孙中山》之《三·二九战役》音乐分析[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1期

2 金湘;;评影片《孙中山》的音乐[J];电影艺术;1987年11期

3 杨凌云;现代技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化合——论钢琴曲《多耶》的创作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刘学严;桑桐的和声风格与手法[J];音乐研究;1984年02期

5 杨青;“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三十七——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线条艺术[J];人民音乐;2001年07期

6 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共同逻辑原理与分析方法——尤·霍洛波夫的理论与方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7 樊祖荫;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3年01期

8 高佳佳;;余音绕梁 天地回声——析施万春无伴奏合唱《回音壁—天地的回声》[J];中国音乐;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侯晓昱;[N];音乐周报;2005年



本文编号:592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92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