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字正腔圆”的四个关键点
本文关键词:民族唱法“字正腔圆”的四个关键点
【摘要】:字正腔圆这一特殊表现手法对提升歌曲的演唱效果非常重要。其运用得当,就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容,达到字与声的协调统一和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对民族唱法咬字吐字中以字顺音、以字运气、以字带声、以字传情处理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字正腔圆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旨在为民族演唱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作者单位】: 广西钦州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 民族唱法 字正腔圆 顺音运气 带声传情
【分类号】:J616.2
【正文快照】: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围绕汉字的发音吐字,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声音甜、脆、定、亮,行腔富有韵味。其中,强调字正腔圆是民族唱法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它概括地表达了歌曲的思想内容,刻画了动人的艺术形象,使歌声富有感染力。而字正腔圆的重要要求是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少华;;论美声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关晓岚;;浅谈民族唱法之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焱;;浅议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结合[J];音乐大观;2012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巫发志;试论壮族民歌的唱情特征[J];艺术探索;1997年S1期
2 刘洋;真假混声在民族歌唱中的应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沈时松;民族唱法的嗓音运用[J];中国音乐;1999年01期
4 周为民;对民族唱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0年02期
5 王福增;用歌声表达思想感情[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英;;民族声乐教学点滴[J];音乐探索;2007年S1期
2 陈福杰;;浅议歌唱中的“字正腔圆”[J];艺术教育;2011年05期
3 郝宝珠;浅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差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4 王磊;关于“民族唱法”之我见[J];中国音乐;2002年04期
5 李方芳;;浅谈民族唱法的表演[J];云岭歌声;2003年03期
6 刘跃华;民族唱法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地位[J];剧影月报;2005年02期
7 王蒙萌;;浅谈民族声乐中“字正腔圆”的辩证关系[J];黄河之声;2008年07期
8 陈煜丽;;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J];文化月刊;2009年07期
9 陈丽艳;;谈“原生态民歌”与“民族唱法”之异同[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徐敦广;;努力培养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歌唱家[J];艺术教育;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华;;“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庄民权;;声乐训练的民族化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陈茉玲;;歌唱呼吸散论[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声乐教育——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上的讲话[A];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苗鸿信;;我国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余辉;;浅谈正确的吐字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8 施王伟;;谈现代歌曲创作的走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9 孙晓春;;略论民族声乐作品的处理与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聂秀娥;;弘扬音乐文化 服务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静 沈仕卫 实习生 季节 王晶 段成柱;贵州最适合用民歌来抒发[N];贵州日报;2008年
2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3 记者 谭雅竹;省第二届青歌赛民族唱法决出单项奖[N];云南日报;2007年
4 孙焕英;“青歌大赛”三问[N];北京日报;2006年
5 贺白丹;呼吸就像闻花香 吐字须先练朗诵[N];深圳特区报;2006年
6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春波 武爱萍;青歌赛精彩不断 楚雄队暂居榜首[N];楚雄日报(汉);2007年
8 李小莹;民族唱法的路不止一条[N];中国艺术报;2004年
9 李曦曦 胡佳轶;“千人一嗓”太单调 民族唱法缺个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李小莹;民族唱法要多样化[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懿莹;浅谈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和吐字[D];吉林艺术学院;2010年
2 肖萍;论我国民族唱法的美学特征[D];山西大学;2012年
3 彭黄;民族唱法个性化的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4 童妙;CCTV青歌赛中民族唱法演变微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林;民族唱法向京剧戏曲唱法的借鉴和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6 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薛晓燕;试论民族唱法女高音的嗓音调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烨;中国当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9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谢尔嘉;民族歌唱家方琼的演唱及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2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9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