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改鱼的歌唱艺术
本文关键词:论刘改鱼的歌唱艺术
更多相关文章: 刘改鱼 左权民歌 艺术风格 歌唱技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刘改鱼,山西著名民歌演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开花调”传承人。她演唱的代表曲目有:《有了心思慢慢来》、《桃花红,杏花白》、《土地还家》、《会哥哥》、《圪蛋亲》、《想亲哥》等。她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左权民歌的演唱与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与风格,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本论文将通过梳理其所走过的民歌艺术道路,研究和探讨刘改鱼的演唱实践,全面地科学地分析其演唱艺术风格,并对其传承工作和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左权县是民歌的海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承了太行山的血脉,滋养出太行人的精神,这里的人们不论老少都会跳上一段小花戏,唱上几曲开花调,也正是这深厚的民间音乐土壤,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歌手,刘改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论文正文主要分为五章: 第一章:刘改鱼的艺术道路 早在1955年我国举办了全国第二届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当时只有16岁的刘改鱼就代表左权县参加了这次比赛,当她把几首地地道道的左权民歌奉献给大家之后,彻彻底底地以她独特的嗓音条件和表现风格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从此她开始了奋斗一生的民歌艺术的改良和演唱。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她和很多民歌手一样遇到了很多当时体制上的困难,曾经一度被迫放弃。但是凭着她对左权民歌的热爱,她在家乡依旧坚持着演唱民歌。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1958年,她正式成为山西省歌舞剧团的独唱演员,从此开始了专业的舞台表演。 第二章:刘改鱼的歌唱艺术风格 刘改鱼老师演唱的左权民歌是有感而发的心声,通过独一无二的唱腔特点树立了自身的音乐形象。她的演唱风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本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证:1、歌唱语言中的地方特色;2、舞台表演的鲜明风格;3、鲜活生动的独特唱腔。 第三章:刘改鱼的歌唱技巧与现代民族唱法之异同 本章主要通过研究刘改鱼的歌唱技巧与现代民族唱法的异同,揭示“科学唱法与”艺术表现“的正确关系,即艺术与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并立的,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概念,”科学唱法“与”艺术表现“之间有相悖之处,更有相通之处,相互涵盖又相互交叉。 第四章:刘改鱼的民歌教学 本章主要总结刘改鱼的民歌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的理念。她提倡民歌进学校,从教育的基础入手,使学生们尽早的接受宝贵的民族音乐。她对民歌的教学热情体现了她对左权民歌的热爱与执着。 第五章:刘改鱼对左权民歌的传播与发展 本章概述了她在“开花调”的传承和传播中所做的积极工作,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由于她对左权民歌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们听到了来自太行腹地的天籁之音,使得美妙的左权民歌飞遍祖国大地。 结论:刘改鱼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从事艺术研究的人学习的,刘改鱼是左权的骄傲,也是山西的骄傲,她为左权民歌奉献了的一生,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刘改鱼 左权民歌 艺术风格 歌唱技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5
- 第一章 刘改鱼的歌唱艺术道路15-20
- 1.1 童年的艺术启蒙15-16
- 1.2 艰辛的艺术探索16-18
- 1.2.1 孜孜求学路16-17
- 1.2.2 重返太行山17
- 1.2.3 情系开花调17-18
- 1.3 丰厚的艺术成果18-20
- 第二章 刘改鱼的歌唱艺术风格20-26
- 2.1 歌唱语言的地方特色20-22
- 2.2 鲜活生动的独特唱腔22-24
- 2.3 舞台表演的鲜明风格24-26
- 第三章 刘改鱼歌唱技巧与现代民族唱法之异同26-30
- 3.1 “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26-27
- 3.2 灵巧的“真假声”运用27-28
- 3.3 独特的“共鸣腔归韵”28-30
- 第四章 刘改鱼的民歌教学30-33
- 4.1 提倡民歌进学校30
- 4.2 刘改鱼的教学实践研究30-33
- 第五章 刘改鱼对左权民歌的传播与发展33-37
- 5.1 刘改鱼传承“开花调”的意义33-34
- 5.2 刘改鱼对左权民歌的传播与发展34-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0-41
- 致谢41-42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2-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卿;;谈歌唱的放松[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2 胥国红;;歌唱中的语言艺术[J];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3 方迪星;;中西合璧之唱——评吴碧霞的歌唱艺术[J];黄河之声;2011年07期
4 王小梅;;论歌唱艺术中的技巧与情感[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5 张天峰;;论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术教育;2004年02期
6 段海燕;;歌唱艺术中声音训练与语言训练[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7 杨立军;;歌唱艺术“声”与“情”关系之新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郑奇峰;;浅谈歌唱中的“情”与“声”[J];大家;2011年16期
9 孙耀祖;;歌唱艺术的灵魂——语言[J];黄河之声;2011年12期
10 江心;陈旭;;气息在歌唱中的运用[J];艺海;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军;;歌唱艺术的呼吸与控制原理[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姜嘉锵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肖子力;;试谈群众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法[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刘畅;宋军;;论声乐教学中的美感教育[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 杨春发;;我国民歌演唱风格的美学支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陈茉玲;;歌唱呼吸散论[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黄树坤;;小议儿童歌唱教学[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王晓莉;吴新宇;;浅析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9 孙晓春;;略论民族声乐作品的处理与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周建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训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娟 剑阁县沙溪中学;情是歌唱艺术的灵魂[N];广元日报;2010年
2 孙燕;时代与民族沃土的滋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王耀华;尽展歌唱家艺术风采[N];中国艺术报;2001年
4 柳萌;在歌唱艺术天堂里跋涉[N];文艺报;2002年
5 廖爱红;唱出你自己[N];音乐周报;2004年
6 杨双举;感受才旦卓玛的艺术魅力[N];西藏日报;2005年
7 榀蒎;国家大剧院首推歌剧节[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江雪;赵景春:让军歌更嘹亮[N];人民日报;2006年
9 史君良;尼尔森的生平及其歌唱艺术[N];音乐周报;2006年
10 刘国利 记者 李敬坡;“李双江战友·师生音乐会”在京举行[N];解放军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论刘改鱼的歌唱艺术[D];山西大学;2012年
2 刘娟;郭兰英与彭丽媛歌唱艺术风格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胜环;歌唱中的形体表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宏丽;论歌唱的民族风格[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杨俐芸;论歌唱艺术中的自然与协调[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晓光;论歌唱的舞台表演[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改峰;宋祖英歌唱艺术探析[D];河南大学;2010年
8 刘峡;女中音的歌唱艺术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姝;科尔沁蒙古族歌唱艺术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敏;论彭丽媛的歌唱艺术[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22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82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