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文化时代的流行音乐传播
本文关键词:后亚文化时代的流行音乐传播
更多相关文章: 亚文化 崔健 红布 汪峰 说唱乐 工业景观 时尚品牌 创作人员 广告公司 时尚气息
【摘要】:正后亚文化的理论面向是对亚文化的质疑。1但从流行音乐的角度看,一方面,后亚文化时代的音乐传播实践与亚文化时代没有明确的界限,依然存在对亚文化音乐的商业收编。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如电子舞曲音乐后亚文化时代,亚文化音乐进入主流文化的途径依然是商业收编在中国,亚文化音乐群体的典型是摇滚音乐人,崔健的《一块红布》等是代表作。亚文化音乐与主流意识形态有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关键词】: 亚文化;崔健;红布;汪峰;说唱乐;工业景观;时尚品牌;创作人员;广告公司;时尚气息;
【分类号】:J605
【正文快照】: 后亚文化的理论面向是对亚文化的质疑。1但从流行音乐的角度看,一方面,后亚文化时代的音乐传播实践与亚文化时代没有明确的界限,依然存在对亚文化音乐的商业收编。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如电子舞曲音乐。后亚文化时代,亚文化音乐进入主流文化的途径依然是商业收编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中红;;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长清;;电脑音乐系统的构建[J];北方音乐;2011年02期
2 洪颖;;论电子音乐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特征[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4期
3 蒋长清;;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方式研究[J];大舞台;2011年01期
4 李慕言;;电子音乐刍议[J];大舞台;2011年06期
5 石蕾;;电影配乐中电子音乐的运用特点[J];电影文学;2012年10期
6 蒋长清;;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配器的后期处理[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7 石蕾;;音画结合的典范之作——电影《社交网络》配乐分析[J];当代电影;2013年01期
8 富全伟;;抽丝剥茧谈电脑音乐及其几种“别名”[J];大众文艺;2013年24期
9 蒋长清;;《配器》教学与电脑音乐技术[J];黄河之声;2010年12期
10 杨周童;;电脑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中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批评[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陈霖;魏玉皎;;网络再编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以土豆网为例[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思军;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东方语境[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佼佼;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解读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4 杨琼;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王春明;杰弗瑞·斯托莱特交互电子音乐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长清;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云婷;从声音的拼贴与塑造看具体音乐与合成电子音乐的殊途与同归[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田宏燕;二十世纪中国音乐传媒技术[D];山西大学;2011年
4 和江燕;20世纪中国民族乐器改进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魏玉皎;土豆网再编视频中的青年亚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汤遨玮;亚文化视阈下“养娃族”现象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7 纪迎龙;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邵建平;计算机音乐的“人性化”及其实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9 柴庆伟;论复调思维在音响型电子音乐中的体现[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10 范翎;论计算机音乐中的音乐表现力[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斯坦丁;曹兴;姜丽萍;;亚文化与青年文化[J];青年探索;199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桂;;罗马的曙光意大利伊特鲁里亚文化[J];文化月刊;2004年Z1期
2 张友国;;政治主文化与民族亚文化的冲突与和谐[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3 刘金龙;亚文化:特定的构成与现实的选择[J];齐鲁艺苑;2000年01期
4 张殿元;;广告的地方亚文化诉求[J];山东视听;2003年10期
5 郑晓娴;;方言电影热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08期
6 吴济海;屈婷;王悦;;透过“山寨”审视中国[J];时代青年(月读);2009年05期
7 李云;;通向第二媒介时代的实验文本[J];上海文化;2009年05期
8 张峗;;医学话语中的礼貌原则再议(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5期
9 胡祖豪;;从Cosplay亚文化看大学隐性课程的功能[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10 陈新剑;襄樊本土文化之称谓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先文;;“城中村”的亚文化性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4 邵继成;;科技文化在反邪教斗争中的功能解构分析——文化视域下反邪教方式的探析[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李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邪教产生的根源[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7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王治建;夏强;;网络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9 谢吾同;;聚落研究的几个要点[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孙彩燕;;黑龙江文化特质——中原文化亚文化溯源[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磊;青少年“亚文化”凸显“失焦”感[N];文汇报;2011年
3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记者 李竞立;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昌莉;2010滇池泛亚文化艺术节闭幕[N];云南日报;2010年
6 首席记者 吴晓松 本报评论员;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成立[N];昆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跃云 和光亚;“泛亚文化之光”在滇池之滨点亮[N];云南日报;2010年
8 湖北省建始县教育局 王国强;校园“亚文化”现象当引起重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黄瑞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当代西方亚文化的研究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鲁虹;关注都市亚文化[N];深圳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葛涛;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7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崔清活;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彦;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王晓艳;当代中国“80后”亚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贵宇;我宅故我在:校园“御宅族”亚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宋汶珈;中国青少年网络社团亚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殷舒;漫画同人志的亚文化特性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6 刘浏;解构与重塑[D];苏州大学;2012年
7 吴园园;论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工人阶级女孩亚文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林梅竹;李宇春同人小说的亚文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9 徐彦泰;新媒体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解立;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3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96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