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情象论—音乐艺术动因论

发布时间:2017-10-09 21:16

  本文关键词:情象论—音乐艺术动因论


  更多相关文章: 情象 心象 乐象 道德伦理 思想感情 对映


【摘要】: 对于文学艺术人们总是习惯用“意象”来统称其存在方式,无论是中国的“意象”说还是西方的“意象”或“意向”说,实质上都是在强调人的认识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文学艺术创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它不仅是创作表达的对象更是创造活动的动力。 笔者在“意象”称谓的基础上以及对李曙明老师“音心对映”思想的理解,针对音乐艺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即从心象、情象和乐象三个层面及三者之内在联系进行论述,从而显示出“情”之突出地位。并从“心”的“静”与“动”两方面对音乐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进行理解,即“静”侧重于从本源的角度出发,对心之核心——情〔乐(le)〕的建造结构或者说创造主体的心理要素与音乐创造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动”则侧重于从心之动态---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具体创造活动(创作、表演和欣赏)中动力功能的实现。“心”的“静”与“动”实际上是笔者从创造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发表了个人的见解的。 笔者鉴于对音乐艺术创造各环节中“情”功能的体现,特别是表演者思想感情的介入以及欣赏活动中对欣赏者的范围较其它艺术形式更为宽泛之特征(即使你不懂得肢体语言也不懂得线条和色彩…作为一个健全的欣赏者都可以与音乐实现对映)的理解,故而提出“情象”这一称谓,以便更能贴切、准确地体现音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情象 心象 乐象 道德伦理 思想感情 对映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情象10-24
  • 1.1 情象的探源10-12
  • 1.2 情的界定与研究12-16
  • 1.2.1 狭义之“情”12-13
  • 1.2.2 广义之情13-14
  • 1.2.3 (天天)情的释义14
  • 1.2.4 (天天)情的内部结构关系14-15
  • 1.2.5 (天天)情的表达与实现15-16
  • 1.3 中国和西方艺术理论“意象”说法的论述16-18
  • 1.3.1 有关中国“意象”学说的概述16-17
  • 1.3.2 有关西方“意象”学说的概述17-18
  • 1.4 情象——意象之核心18-24
  • 1.4.1 心象——音乐艺术创造活动的先在图式19-20
  • 1.4.2 情象20-22
  • 1.4.3 乐象——情声22-24
  • 第二章 音乐创造中“情”的建造结构24-38
  • 2.1 道德伦理与音乐创造24-32
  • 2.1.1 道德的由来24-26
  • 2.1.2 道德伦理的含义与本质26-28
  • 2.1.3 道德理论与音乐创造28-32
  • 2.2 心理图式与音乐创造32-34
  • 2.2.1 内驱力与情感力的共生33-34
  • 2.3 情感力与理智力的结合34-38
  • 第三章 音乐创造(实践)活动中情的动力功能实现38-46
  • 3.1 音乐创造之界定及与情的关系38-39
  • 3.1.1 创造的内涵38-39
  • 3.1.2 情与创造的关系39
  • 3.2 情与创作39-42
  • 3.2.1 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表现40
  • 3.2.2 作曲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40-41
  • 3.2.3 情——想象的动力41-42
  • 3.3 情与表演42-44
  • 3.3.1 音乐表演的本质42
  • 3.3.2 “二度创造”在音乐表演中的表现42-43
  • 3.3.3 “二度创造”的实现43-44
  • 3.4 情与欣赏44-46
  • 第四章 情象之对映46-50
  • 4.1 符号46-47
  • 4.2 情象的表达47-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3
  • 致谢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李凌;音乐与文学、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形式之比较——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汪裕雄;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进;;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新诗[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肖畅;穆容;王军;;机械大类工业设计教育的特色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任俊华;李朝辉;;黄宗羲与霍布斯的人性论之比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吕伟红;;诗的心理治疗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邢万里;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音心对映论”研讨述评[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赵志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论真情自然艺术之生命[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汤静贤;生命的回归与拯救——论华滋华斯的孩婴情结[D];暨南大学;2000年

7 张艳;晚唐咏史诗[D];河北大学;2000年

8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毛瑞江;路翎:抗争绝望之魂——论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02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02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2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