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索尔斯基三组声乐套曲音乐研究
本文关键词:穆索尔斯基三组声乐套曲音乐研究
【摘要】: 穆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Modest·Petrovich,1839—1881年)是近现代音乐创作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是俄罗斯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穆索尔斯基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民族声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才华横溢,他的作品在国际音乐会上深受演员和观众的青睐。他的作品不仅体裁广泛、风格各异,在创作手法上独到之处为现代音乐推开了创新的大门。他对现代音乐的影响是深刻的,“现代音乐之父”——德彪西深受他的创作影响,很多印象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从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创作技法中吸收发展而来的。例如新颖的动机语汇、复杂的节拍与节奏、调式的模糊和多调性以及丰富的和声色彩等方面。三组声乐套曲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创新作曲技法的声乐代表作品。这三组作品以其独特的手法、丰富的表现堪称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通过对三组声乐套曲的分析,使笔者能比较细致地把握穆索尔斯基作品的创作特点与风格特征,形象地感悟到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情感表达,深刻地体会到作曲家创作的心路历程。本文从作品的题材与体裁出发分析影响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因素,以及对三组声乐套曲的音乐本体与创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影响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因素。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两方面阐述了影响作曲家创作的因素:其中包括作曲家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方面的影响;以及作曲家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三组声乐套曲的音乐分析。笔者对三组声乐套曲进行实例分析,在本体分析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揭示出作曲家孕育其中的情感,为下一章创作特点的研究作铺垫。 第三章,三组声乐套曲的技术和创作特点。从音乐语言的主要特点:旋律、节奏与节拍、和声、曲式;和作品体现的风格特征:民族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前瞻性风格这些方面对作品的创作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探求作曲家给予作品的深刻内涵。 第四章,作曲家的创作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并阐明这三组作品反映的作曲家创新技术的特点及价值所在;总结了穆索尔斯基同他的音乐创作的关系,以及他个人的创作思想的引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穆索尔斯基的三组声乐套曲的创作在十九世纪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其音乐创作技法对于现代音乐创作的价值。
【关键词】:穆索尔斯基 声乐套曲 音乐分析 创作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1.1 本课题的研究缘起9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9-11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1-13
- 第1章 影响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因素13-21
- 1.1 客观因素13-17
- 1.1.1 客观因素13-15
- 1.1.2 声乐套曲的基本特点15-17
- 1.2 主观因素17-21
- 1.2.1 穆索尔斯基声乐作品创作概述17-18
- 1.2.2 穆索尔斯基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变化18-21
- 第2章 三组声乐套曲音乐分析21-45
- 2.1 《育儿室》分析21-31
- 2.1.1 第一首:《与奶娘》21-23
- 2.1.2 第二首:《罚站墙角》23-24
- 2.1.3 第三首:《甲虫》24-27
- 2.1.4 第四首:《洋娃娃》27
- 2.1.5 第五首:《睡前》27-28
- 2.1.6 第六首:《花猫——马特罗斯》28-30
- 2.1.7 第七首:《乡间别墅——骑竹马》30-31
- 2.2 《暗无天日》分析31-38
- 2.2.1 第一首:《四壁之间》32-33
- 2.2.2 第二首:《你在人群中没发现我》33-34
- 2.2.3 第三首:《狂欢的节日已结束》34
- 2.2.4 第四首:《相思》34-36
- 2.2.5 第五首:《悲歌》36
- 2.2.6 第六首:《河上》36-38
- 2.3 《死之歌舞》分析38-45
- 2.3.1 第一首:《摇篮曲》38-40
- 2.3.2 第二首:《小夜曲》40-42
- 2.3.3 第三首:《特莱帕克舞》42-45
- 第3章 三组声乐套曲的技术和创作特点45-59
- 3.1 音乐语言的主要特点45-57
- 3.1.1 旋律45-50
- 3.1.2 节奏与节拍50-51
- 3.1.3 和声51-55
- 3.1.4 曲式55-57
- 3.2 作品体现的风格特征57-59
- 3.2.1 民族主义风格57
- 3.2.2 现实主义风格57-58
- 3.2.3 前瞻性风格58-59
- 第4章 作曲家的进步思想及创作影响59-63
-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67
- 致谢67-69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琴;;声乐套曲谈荟(中)[J];音乐生活;2011年07期
2 刘丽艳;;舒曼声乐套曲《歌曲一束》的演唱分析[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3 李丹妮;;如何弹奏声乐套曲钢琴伴奏——以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为例[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4 梁亚西;;论对《美丽的磨坊女》的诠释和演绎[J];飞天;2011年14期
5 潘达;;谈德文“Lied”的双重含义及其与德奥民歌的区别[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朱菁;;略论声乐表演实践中的“忠于原作”问题——以柏辽兹的声乐套曲《夏夜》(op.7)为例[J];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7 苗雨;;冬旅者的不归之旅——声乐套曲《冬之旅》的结构性分析与浪漫性解读[J];音乐创作;2011年04期
8 潘达;;“变脸”——析舒曼《声乐套曲》(Op·39)之变序[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02期
9 史君良;;杨文娟孙媛媛歌韵妙曼——评香港清华联会《夏夜》音乐会[J];歌剧;2011年09期
10 李丹;;从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看舒曼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J];音乐天地;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蓉;;俄罗斯民族乐派歌剧浅析[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穆利斌;;苏联纪念币补记[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邢晓芳;《蝶恋花》多伦多完美绽放[N];文汇报;2009年
2 《北京青年报》资深文化记者、音乐评论家 伦兵;浓缩辉煌历史赞美当代中国[N];韶关日报;2011年
3 翟泰丰;与时代同步 和人民同歌[N];文艺报;2009年
4 卜大炜;国交以豪情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演讲人 傅庚辰;红歌——亿万人民纵情歌唱[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谌强;傅庚辰作品研讨会音乐会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7 葛芝荣;用音乐描绘诗意画卷[N];音乐周报;2007年
8 管文锦;阅读音乐的心情[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傅庚辰;中国音乐三十年[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周皓;齐伯尔斯坦的“情感陷阱”[N];音乐周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晶;穆索尔斯基声乐套曲《育儿室》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林滨;穆索尔斯基三组声乐套曲音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罗群;柴科夫斯基与穆索尔斯基代表性艺术歌曲之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4 龙玉婷;声乐套曲各分曲间的逻辑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5 朱芾;声乐套曲《祖国四季》艺术特色及演唱特点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灵;郑秋枫的声乐套曲《祖国四季》的演唱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兰;声乐套曲《滇西诗钞》的音乐与演唱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盖文剑;关于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丹;从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看舒曼的美学意向与演唱处理[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10 陈进;贝多芬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20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12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