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从不同地区的木卡姆现象谈“和田维吾尔木卡姆”概念

发布时间:2017-11-02 17:25

  本文关键词:从不同地区的木卡姆现象谈“和田维吾尔木卡姆”概念


  更多相关文章: 木卡姆现象 共性与差异 和田维吾尔木卡姆


【摘要】:自从20世纪50年代起,《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以她独特的魅力赢得了社会各界尤其国内外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了相应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然而,在"十二木卡姆热"的影响熏陶下,出现了另一种新的倾向,即新疆各地的维吾尔人基本上都着迷于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而逐渐忽略了维吾尔木卡姆多样化存在的客观现实。这看上去似乎是件好事,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削弱了各地区音乐文化差异的认知。本文从"木卡姆"一词的不同称谓及其含义、不同地区木卡姆之共性、各国各地区木卡姆构成的多样性出发,结合流传在和田地区的"克里阳麦西热甫木卡姆"和"墨玉木卡姆乃额满"的构造特征,探讨"和田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概念。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木卡姆现象 共性与差异 和田维吾尔木卡姆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中亚音乐研究》(项目为号:11BD0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木卡姆作为分布面较广的一种音乐文化现象,在世界民族音乐宝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中国维吾尔木卡姆无论在种类、规模、体裁还是所用乐器的多样性等方面都体现着人类在此类音乐现象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把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的种类界定为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拜侬;;论木卡姆音乐的核心规律[J];人民音乐;2007年12期

2 张伯瑜;;“木卡姆”音乐的传承与地域特征[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杜亚雄;木卡姆的词义及其演变[J];中国音乐;198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静;;《乌孜哈勒木卡姆》音列特征研究[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2期

2 王文静;;同属“7”调式木卡姆音列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3期

3 王鸿;;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现状及发展研究[J];大舞台;2011年04期

4 王文静;;刀郎人的木卡姆——新疆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实录[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5 王建朝;;冬不拉,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族群记忆[J];歌海;2013年01期

6 李鹏程;;“木卡姆教学、科研、实践新体系构建”的新成果功效初探——木卡姆教育传承研究系列[J];大众文艺;2013年15期

7 王颖;;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特色之探微[J];大众文艺;2014年02期

8 林茵;;试论维吾尔族木卡姆的社会功能[J];华章;2012年23期

9 张健;江新宏;;从文献和石窟艺术看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形成及其发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10 王建朝;张欢;;略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的个人创造——以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为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应时;;论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巴吐尔·巴拉提;和田维吾尔木卡姆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4 王善安;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吐鲁番木卡姆的社会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2 刘艺;新疆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洁;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的传承考察[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莎莎;鲁克沁镇吐鲁番木卡姆传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秋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达斯坦”与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唱段与之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穆特拜尔;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木卡姆班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瑶;哈密木卡姆中女鼓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帅;维吾尔“木卡姆”相关术语的词源及演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9 满尔哈巴;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哈密木卡姆奇[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中心运行现状及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锋;;从概念隐喻研究英汉习语及其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1期

2 石金焕;;关于人的个体生命及其存在的思索——鲁迅与残雪文学创作主题的契合与差异[J];职大学报;2008年04期

3 黄蓓;;主观性研究的两种取向——共性·差异·互补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周惠珍;“缪斯的左右手”——《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再别康桥》对读[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杨自俭;关于对比语言学中的共性问题——《英语词汇系统论》序[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2期

6 冯博一;红色的记忆与想像——关于策划“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的札记[J];美术观察;2003年11期

7 陈辉;从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喻义管窥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贺新成;各国及地区教练员岗位培训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郑荣双;共性与差异——试论有限的相对主义与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关系及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3期

10 王灵玲;俄语熟语活用的语用依据及其与汉语的对比[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吗?(续)[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沈力钧;对ERP未来有多少信心?[N];计算机世界;2004年

3 ;制造业的CRM应用[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数码相机发展的“扫描仪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王建学 王申;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6 金涛;四川五地牛奶市场调查[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7 杨泽元;广元销售实现增量增收增效[N];中国石油报;2004年

8 俊玲;牛津造访北大:大学国际化向我们走来[N];社会科学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图书馆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中的要素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2 邱礼会;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颖;中美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汪娣娣;“价值称量”理论在解决反倾销所涉公共利益问题中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陈燕;当前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问题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峰;嵌入式实时多任务微内核核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7 土丽艳;中美生命伦理学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8 周菊香;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杨筠;云南省边境贸易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32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132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e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