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与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创作特点
本文关键词: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与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创作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赋格 赋格套曲 布局 结构 调式 调性 亨德米特 肖斯塔科维奇 谢德林 斯洛尼姆
【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具有代表性四部赋格套曲(亨德米特《调性游戏》、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谢德林《24首前奏曲与赋格》和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调式调性、结构、整体布局三个方面分析、比较,进而探究20世纪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点。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2
【正文快照】: 赋格是建立在模仿对位技术基础上,具有高度格律性、逻辑性、论证性、自足性的一种独立音乐体裁。巴洛克时期,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达到最高峰。18世纪后期、19世纪,由于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音乐进入以主调风格为主的时期,歌剧、奏鸣曲、协奏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红旗;;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调性思维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沈乃凡;谢德林及其《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二)[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姚恒璐;兴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及其理论基础(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赵力;;《调性游戏》中的“潜意识”——谈欣德米特创作中调式、调性的多重意向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朱世瑞;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中的赋格写作——兼谈赋格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6 于苏贤;论兴德米特《调性游戏》中的调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7 邹建平;谢德林《24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曲写作的语言与结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梁静;;肖斯塔科维奇《24首序曲与赋格》调性思维的启示[J];中国音乐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烨;;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宫宏宇;;萧斯塔科维奇生前身后[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梁红旗;;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调性思维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庄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音乐形态研究概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3期
5 孙晓烨;;多元化、现代感与创新性的融合——试论谢德林《24首序曲与赋格》的主要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年03期
6 范小毅;;古典与现代交融的俄国风——肖斯塔科维奇降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艺术世界[J];黄河之声;2013年10期
7 王德聪;;佐罗塔耶夫第一组儿童组曲的音乐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阎菁姝;;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浅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钦丽丽;;精妙绝伦的数列结构美——亨德米特《调性游戏》结构研究[J];音乐创作;2009年03期
10 赵宁;;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之第二赋格曲初探[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墨研;;赋格的狂欢——叶维廉《赋格》分析[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贾佳;用两种声音阐述一段人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乐敏;保罗·欣德米特的歌剧《画家马蒂斯》研究:文本·文化·主题[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萌;在兴德米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论“和声力”与“旋律力”及其实际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2 张一琼;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田爽;肖斯塔科维奇《升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演奏技法初探[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常越;谢德林《24首前奏曲与赋格》写作技法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5 王德聪;佐罗塔耶夫六组儿童组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宫修建;线性思维与线性结构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隋星;中国民族风格赋格曲主题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8 张晓敏;《调性游戏》的新古典主义特征[D];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
9 孙晓烨;谢德林《复调手册》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10 韦辉;门德尔松赋格曲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立三;在全国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1983年04期
2 陈铭志;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于苏贤;论兴德米特《调性游戏》中的调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黄翔鹏;“唯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乐问—中国传统音乐百题》之八[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华;;调、调式和调性概念辨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马东风;调性分析方法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3 ;有问必答[J];音乐天地;2003年10期
4 马东风;;论属七和弦的调性意义[J];音乐创作;2007年01期
5 王槐堂;黄梅戏唱腔旋律、调式、调性浅析[J];黄梅戏艺术;1988年02期
6 陈中华;音体系分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姚德利 ,陈艺;调之概念浅议[J];运城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8 张肖虎;《伏尔加船夫曲》的调式和记谱──从“5363”谈起[J];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06期
9 李闽;论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10 倪妮;在瞬间中体会永恒——试论演奏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瞬间》(Op.22)的风格把握[J];钢琴艺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铁宏;;论和声写作的程序[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胡磊;;谈谈和声主科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有关和声主科教学中对增三和弦转调内容的补充[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立波;;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渗透性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娟;;柯达伊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孔雀飞》分析研究[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李春阳;;对民间歌曲生存与流传的文化学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9 张继农;;勋柏格与十二音音乐[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10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亚雄;何谓“玛卡姆”[N];音乐周报;2004年
2 刘钦明 文华 黄新华;《越洋电话》:歌唱盛世新农村[N];南昌日报;2009年
3 冯光钰;曲牌音乐:万变不离其宗[N];音乐周报;2003年
4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5 史君良;背叛 挣扎 谋杀 流放[N];音乐周报;2007年
6 秦西炫;从“自在”到“自为”[N];音乐周报;2002年
7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8 记者 姜平;原创沙田民歌获全国金奖[N];珠海特区报;2009年
9 梁茂春;游春人在画中行[N];音乐周报;2003年
10 陈其钢;对当代西方音乐现状的思考[N];音乐周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佳;用两种声音阐述一段人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3 甘芳萌;大卫·勒温“转换网络”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4 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韦辉;布鲁克纳交响曲主题复调形态与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6 李小诺;论拱形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7 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0年
8 梁发勇;卡普斯汀钢琴复调套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9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原;论调式与调性的教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晓旭;视唱练耳教学中唱名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姜之国;探索者之路[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4 王振龙;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海鹰;柴金《b小调奏鸣曲》创作风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檀革胜;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复调思维的继承和突破[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依;米约作品中的多调性思维及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8 苏婧;亨德米特《无伴奏奏鸣曲》音乐分析与演奏探索[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9 徐春山;析调性扩张对浪漫主义小型曲式的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颖;关于调性、基调性与调式性[D];河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55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15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