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音进行掩盖下的八声音阶和声语汇——也谈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前奏曲》Op.74的音高组织关系
本文关键词:半音进行掩盖下的八声音阶和声语汇——也谈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前奏曲》Op.74的音高组织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音级标记法 “神秘和弦” 八声音阶 六声音阶 减调式 增调式 和声语汇
【摘要】:以音级标记法辨识音阶构成的方式,确认斯克里亚宾晚期最后一部作品《五首前奏曲》Op.74是以有调性中心、音级间具有等级关系的八声音阶为音高材料的基础。其音高组织手段为原位八声音阶主循环圈T-3系列的移位,与偶尔出现的辅循环圈非T-3类移位交替,并注重低音音级有功能倾向的进行。和弦声部连接时外音以半音经过音的形式掩盖了实质上由音阶内音级构成的和弦音进行,同时探索性地融进八声音阶以外的其它类型音阶以扩展音高材料的资源。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分类号】:J614.1
【正文快照】: 针对斯克里亚宾(A.Scriabin,1872-1915)这样一位运用传统功能和声体系的思维,走出一条即具有严密组织原则又类似近现代无调性音响的创作途径,“神秘和弦”是他创作晚期和声体系核心基础的论断,在近30年来国内作曲技术理论学科以俄罗斯音乐理论家霍洛波夫理论体系为主指导下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向阳;特殊和弦的诞生及其繁衍——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剖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张培;“神秘”七和弦——浅析斯克里亚宾五首钢琴前奏曲(op74)的音高组织关系[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江建军;;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析斯克里亚宾《五首钢琴前奏曲》(Op.74)[J];乐器;2010年01期
4 刘学严;;探索“神秘和声”——走近斯克里亚宾[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娜;;斯克里亚宾对传统和声的继承和创新——半音化和声的集中体现[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2 刘家天泽;;“神秘”的斯克里亚宾前奏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潘妤;;论神秘和弦在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练习曲中的体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4期
4 张有川;;里盖蒂《木管五重奏》和声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刘文平;;勋伯格的全音阶理论及其实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王桂升;;调式还原与主题变形的结构功能——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管窥[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刘文平;;勋伯格《拿破仑颂》音高结构特点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硕;;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中的中心音列技术[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刘文平;;施尼特凯《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和声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有川;郭晓丽;;里盖蒂《三首婚礼舞曲》和声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张有川;里盖蒂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的技法特征与发展轨迹[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非;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玉卉;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音乐分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小羽;斯克里亚宾钢琴练习曲风格渐变特点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4 郝丽莎;论和弦外音及其演进[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永平;叶小纲《地平线》(第二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畅;弗兰克室内乐创作的和声语言及技法特征[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石慧;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郭媛;浅析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9 黄晓涛;从“土洋之争”到“多元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微;传统与现代的贯通[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共同逻辑原理与分析方法——尤·霍洛波夫的理论与方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2 斯特拉文斯基 ,金兆钧 ,金丽钧;音乐诗学六讲(之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郑英烈;基本集合对十二音和声的控制[J];中国音乐学;198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民,龚明珠;评钢琴曲《融》——谈人工调式在创作中的风格化[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宋莉莉;;神秘主义与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创作[J];艺术学界;2009年01期
3 宋莉莉;;论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的调式调性观念[J];中国音乐学;2006年04期
4 刘丽娜;;斯克里亚宾对传统和声的继承和创新——半音化和声的集中体现[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5 刘学严;;探索“神秘和声”——走近斯克里亚宾[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姚盛昌;唐代音乐的高音体系及其语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7 杨善武;黄翔鹏先生的苦音观[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赵玉卿;;“燕乐音阶”申论——兼与杜亚雄先生商榷[J];中国音乐学;2011年02期
9 庄曜;;古琴曲《幽兰》的音乐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年01期
10 张友刚;;巴托克音列思维特色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洋;微波荡漾 月明天涯[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媚娜;八音之韵[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2 刘甜;常态与裂变:巴托克音乐创造的双重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倩;论人工调式的运用与发展[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155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155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