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从《广陵散》看古典音乐的文学性

发布时间:2017-11-08 14:36

  本文关键词:从《广陵散》看古典音乐的文学性


  更多相关文章: 广陵散 悲壮基调 宏大气势 节奏


【摘要】:在琴曲文献中,《广陵散》是一首结构庞大、有丰富社会历史内涵的优秀作品,乐曲的旋律哀怨低叹,对聂政的悲苦遭遇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本文对其历史渊源、内容结构和文学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
【分类号】:I206.2;J609.2
【正文快照】: 一、《广陵散》的起源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淑元;;试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审美类型和作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阳地;谭勇;;离愁别绪歌千载断肠声里唱《阳关》——琴曲《阳关三叠》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程炳杰;申育林;;论欧洲合唱艺术的“和谐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李道琳;孔子音乐思想的美学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郑雅丽;;杜鸣心《新世纪少年钢琴组曲》的创作特点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5 康国晶;;情感——声乐教学的风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6 张敏;;浅谈如何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张沙;;浅谈“郑卫之音”兴盛、衰微的原因及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康晓蕴;;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张静亚;;浅谈《声无哀乐论》中的“声”“情”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10 张静亚;;《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铁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护理[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孙守迁;王鑫;刘涛;汤永川;;音乐情感的语言值计算模型研究[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蔡蕾;;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10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周雅婧;现代视唱练耳教学理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景秋;河北省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亮亮;面罩唱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匡秋爽;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杨;探讨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新思路[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慧慧;千载古乐 魅力隽永[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10 张小玲;李斯特交响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天莳;论新诗节奏[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2 胡守文;高兴就好[J];心理世界;2000年03期

3 ;高歌猛进[J];四川戏剧;2003年04期

4 张强;;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焦桐;;也说声节与意节——与覃夫先生商榷[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2007年03期

6 马巍;;在梦的轻波里依洄——谈朗读《再别康桥》[J];河南农业;2008年20期

7 汤松波;;听见中国在歌唱[J];文苑(经典美文);2009年10期

8 王丽雪;赵岩;;浅析唐宋时期诗歌传播的音乐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9 杜爱民;;欢乐的节奏[J];飞天;1996年01期

10 周寅宾;论古代诗歌的节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明锵;;莫把吟坛变“看坛”——略谈诗词的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2 秦德祥;;“吟”、“诵”与“吟诵”解读[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华锋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4 林明华;;郭沫若早期诗论的心理审视[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5 西渡;;孙大雨的新诗格律理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叶嘉莹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7 施榆生;;漳州方音诗词吟诵初探[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8 ;吟诗与歌曲创作[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9 陈文新;;诗“贵情思”——明代主流诗学论诗的音乐性[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文贵良;;阿城的“短”:八十年代的话语建设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继宗;诗意与文采的和谐之美[N];汕头日报;2006年

2 冯世则;门外谈诗:当代诗坛何以好诗难觅[N];文汇报;2006年

3 吴悦;美情 美辞 美境[N];文艺报;2006年

4 董培伦;新诗须“去散文化”[N];文艺报;2006年

5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6 夏烈(编辑);吴正和他的“半生”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韩国榛;诗境的追寻[N];文艺报;2006年

8 葛辉文;四大诗人激情话诗歌[N];常德日报;2008年

9 海岩(作家);把那扇属于你的门打开[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七七蛇(网络写手);华彩绮丽步非烟[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富华;中国新诗韵律与语言存在形态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芬;走近“被冷落的缪斯”—吴兴华诗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傅修海;“结构即节奏”[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姿;从试验到成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任和生;王小波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卫国;闻一多诗学初论[D];青岛大学;2009年

6 郭振华;从开辟“草莽”到叩开“石门”[D];西南大学;2008年

7 廖玉萍;汉语新格律诗的节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梁光焰;一种诗情多样燃烧[D];西南大学;2006年

9 史会敏;从《明诗》《乐府》看诗与歌的联系与差异[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秦立;先秦两汉七言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7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157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0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