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文化生态视域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12-04 11:17

  本文关键词:文化生态视域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壮族三声部民歌 文化生态价值 传承 发展


【摘要】:"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壮族民间音乐奇葩、文化遗产珍宝,也是东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声部民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声部民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日渐变异、消失,目前仅在发源地马山东部三乡一镇传唱。近年,各级部门在其搜集整理、宣传推广、传承保护等方面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企待解决。鉴于此,除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外,还应壮大传承队伍,完善传承机制,培育专业人才,融入时代元素,打造民歌品牌,进而提升竞争能力,开拓发展新路。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思政部;玉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东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声部民歌〔1〕,素有“山歌之乡”美誉的马山县是其发祥地和聚集区。它特有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传承与发展“壮族三声部民歌”,不仅可推动马山的经济发展,还可提高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桂文志;;马山三声部民歌:壮锦般美丽[J];当代广西;2005年22期

2 覃荣;;广西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调查报告[J];歌海;2005年04期

3 黄吉遇;蓝星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三声部民歌[J];当代广西;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海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亚平;廖勇红;;原生态艺术进校园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构——以鄂西南民族地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皇甫一清;;中国汉族民歌色彩区成因浅析[J];黄河之声;2012年04期

3 刘冬霞;;原生态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华章;2009年18期

4 谢征;;关于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年27期

5 陈俊安;;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欧阳昭;;藏族原生态民歌的审美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李珊;;立足本土 走向世界——谈原生态民歌发展之路[J];艺术教育;2010年03期

8 马毅;包天天;;尔苏藏族民歌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2期

9 于海涛;;东乡族民歌艺术特色研究[J];音乐时空;2013年06期

10 于海涛;;保安族民俗与民歌探析[J];音乐大观;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二品;借鉴融合创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海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蔡阿利;南宁市壮族歌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张欢;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奕嫔;论王原平声乐作品的地域性特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畅;继承与借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武蓓琳;樊祖荫的多声理论与其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颜碧波;高师民歌课“开放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力;论藏族民歌的流行化趋势及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之博弈[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桂文志;;马山三声部民歌:壮锦般美丽[J];当代广西;2005年22期

3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范西姆;;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审美价值[J];歌海;2005年03期

5 覃荣;;广西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调查报告[J];歌海;2005年04期

6 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7 黄滔;壮族三声部民歌产生年代小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许晓明;;近十年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9 王芳;;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的起源和发展现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10 曾杰丽;;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惠娟;;论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3 黄文;;民族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索[J];天府新论;2011年02期

4 郎雅娟;;侗族口传文学的传承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年06期

6 程彩霞;;南京历史文化之品格及其传承机制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7 汪艳;;浅谈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传承[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杨帆;;民间工艺传承中的家族、市场与展演——以山东菏泽穆李面塑工艺调查为例[J];民俗研究;2010年03期

9 梁嘉佳;;关于泉州民间音乐资源——北管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1年13期

10 杨砚池;杨黎雀;杨熊端;;生活教育—新华村手工技艺文化传承的桥梁[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程彩霞;;南京历史文化之品格及其传承机制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徐哓宁;;继承传统 创造未来[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栾传大;;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建设现代精神文明[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5 伍琼华;;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冯光钰;;广东汉乐活态传象及发展的现代视野[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张集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遗产——关于本土“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探索[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丁明磊;王云峰;王春梅;;企业系统领导力与组织文化协同性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觉明;完善文物制作工艺研究与传承机制[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焦斌龙;为传统文化插上产业的翅膀[N];人民日报;2007年

3 卢朝晖;江永抢救女书文化创新传承机制[N];永州日报;2007年

4 周玮;应让“非遗”更多地“回归”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杨帆;沁阳市做实做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焦作日报;2007年

6 记者 赵文 肖洁;每年斥资百万保护“非遗”[N];兰州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臻青;“非遗”保护从民间来回民间去[N];辽宁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郑渊;拯救民间文化的“空城”[N];成都日报;2005年

9 记者 刘琼;北京:鼓励传承人多传艺 广州:保护传承人将定级[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深圳商报记者 胡佩霞;既卖保险也推销保障理念[N];深圳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屏;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芝艳;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于杰;新疆塔吉克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骏栋;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式微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文江涛;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鹏;当代侗族款制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张秋霞;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王云飞;我国家族企业传承中的文化分析[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白云峰;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D];辽宁大学;2009年

9 郭明玉;宋代文坛师承现象初探[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郭嘉;论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50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250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