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
本文关键词: 西方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歌唱观念 思维方法 出处:《中国音乐》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古今中外歌唱艺术的发展演变,都是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的。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目的是要把握住歌唱观念中的不变原则,认识到人体歌唱机能的可塑性,从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中建造心理结构的支撑点,进而创作出具有完美技巧和丰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本文是我个人自学习声乐以来的心路历程的回顾总结,我之所以要在长时间的中国民族作品的学习之后,又到美国深入学习外国作品演唱,并且在2003年至2006年间于中国及东南亚举办了30多场中外作品的个人巡回独唱音乐会,目的并不是要把歌唱当作一门炫技表演,而是想知道在我们经历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专业学习之后,如何让原本就是自然的歌唱回归自然,而不把这些经验当作束缚!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inging art at all times and at home and abroad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 of art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and thinking is to grasp the principle of invariance in the concept of singing. Realize the plasticity of human singing function, and build the support point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culture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and summary of my personal experience since the study of vocal music, I want to learn a long time after the Chinese national works. Also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learn foreign songs, and in 2003 to 2006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held more than 30 solo solo solo conce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works. The purpose is not to take singing as a showy show, but to know how to return to nature after decades of professional study. And not take these experiences as shackles!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6.2
【正文快照】: 较长时间以来,由于中西方声乐艺术运用的演唱技巧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普遍认为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这两种技能技巧,因此一部分有才华的歌唱者最多也只是蜻蜓点水似地“借鉴”一下自己熟练掌握(或精通)的一种之外的另一种唱法的技能技巧就罢手,不敢有过多停留。难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曙光;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2 程宁敏;声以情发 情依声传——论“以情带声”[J];中国音乐;2003年01期
3 张华信;文化相对主义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音乐学;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有成,陈万;试论气质类型与歌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金雷;;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李道琳;论声乐作品的抽象因素与歌唱教学的形象化[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陈晓敏,王廷玉;浅谈心理因素在演唱中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郑琦;“三种唱法”艺术形式新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6 廖丽霞;;论通感的表达功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山郁兰;接受之维的期待视野[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金卫国;声乐教学再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杨天君;声音色彩是情感的外在反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王黎明;大众艺术愉悦性的社会生成[J];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3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梅红;《读者》的品牌及审美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6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保荣;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D];河南大学;2001年
2 李小戈;“软”系统方法论在声乐活动中的应用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3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颖颖 ;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郭小刚;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现状的三种模式及其社会心理背景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俊平;近二十年少年小说叙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晓俊;近现代中国竹笛改革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8 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9 乐晓莉;创作转型与文化选择[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祝真伟;常香玉真假声混合演唱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楠;;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技巧、语言和风格[J];内蒙古艺术;2011年01期
2 孙悦湄;;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孙悦湄;;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上海的传播与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2期
4 彭黄;;对当前民族唱法的发展状况及成因的再认识[J];民族音乐;2011年02期
5 曹晓燕;;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的多元文化转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梅大传;彭丽媛的民歌时代[N];工人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暄;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歌;浅论“中国民族声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6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45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