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哎呜所”为划分标准的侗族大歌曲式结构
本文关键词: 侗族大歌 “哎呜所” 多声部民歌 曲式分析 出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侗族大歌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种之一,也是学者研究关注最多的歌种。本文作者以"局内人"眼光,通过对多位侗族"歌师"在教唱侗族大歌时所使用的,关于侗歌曲式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侗族大歌的内部存在着一种以"哎呜所"(汉语意为"折出去的声音")为划分标准的曲式结构。
[Abstract]:Dong big song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lk song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the song that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looks at "insider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Dong song style used by many Dong "songwriters" when teaching Dong people to sing big songs. Therefor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kind of musical form structure which is divided by "Ai'ulo" (Chinese means "folded out sound") in the interior of Dong nationality's big song.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侗族大歌是我国多声部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音乐文化精华。多年来众多学者对侗族大歌形态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分析,樊祖荫在《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一文中指出,侗族大歌的旋律、节奏、节拍是自由性类型(散板)与匀整性类型交替运用,常呈现“非周期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樊祖荫;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2期
2 杨秀昭 ,卢克刚 ,何洪;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风格特征[J];艺术探索;199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涂致洁;张丹宁;;侗族大歌——民族复调的瑰宝[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耿耘;;《侗族大歌》多声部探究[J];大舞台;2012年07期
3 周青青;;我国民歌调式分布的统计与阐释[J];音乐研究;2009年02期
4 常钟文;;试论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03期
5 任秀蕾;幸榕;;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以侗族大歌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吴丽云;;侗族大歌的文化表现空间、艺术特色及社会作用初探[J];艺术探索;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尹庐慧;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永华;从侗族歌师的教唱窥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3 赵建霞;侗族大歌浸润下的儿童成长场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汪洵;探索视唱练耳教学的新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琪芳;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及教育价值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6 武蓓琳;樊祖荫的多声理论与其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中笑;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3期
2 樊祖荫;论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3 樊祖荫;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2期
4 黄明政;;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论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J];民族音乐;2007年02期
5 余未人;;苗族多声部民歌[J];当代贵州;2010年08期
6 田联韬;侗族的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7 吕骥;《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序言[J];人民音乐;1995年12期
8 张中笑;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2期
9 余未人;;聆听侗族大歌[J];当代贵州;2009年14期
10 李建华;蔡多奇;;浅谈侗族大歌及其演唱[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滕兰花;;浅论侗族大歌在现代传播背景下的传承与发扬[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戴德;;在乐趣中成长——谈谈“和声与曲式分析课”的教学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任胜洪;;侗族歌班的社会人类学分析——以从江县小黄侗寨为个案[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朱伟芳;;试谈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汪志球;贵州:“侗族大歌”传唱后继乏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再江;开设全国首个侗族大歌本科班[N];贵州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杜再江 实习生 孙远桃;侗族大歌遭遇传承发展之困[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欧阳昌佩;侗族大歌有传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宋冰;天籁之音侗乡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记者 谌贻照 通讯员 梁克川;侗族大歌入列“世界文化遗产”[N];广西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梁觉振;民族文化之苑又添奇葩[N];柳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杨志刚 陈诗宗 曾楚禹;让侗乡的“天籁之音”唱响世界[N];贵州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沈仕卫;一个民族的声音 一种人类的文化[N];贵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梅;当一种声音成为人类遗产[N];贵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洵;探索视唱练耳教学的新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谭厚锋;宰荡村侗族大歌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尹庐慧;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娟;侗族大歌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5 杨涛;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及其对基层合唱训练的启示[D];云南大学;2010年
6 曾志;鼓楼下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潘永华;从侗族歌师的教唱窥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8 黄菊;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善兰;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赵建霞;侗族大歌浸润下的儿童成长场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8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45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