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雅:庙堂雅乐的生命张力
本文关键词: 变雅 庙堂文学 清乐 胡部新声 三教入雅 出处:《浙江学刊》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雅乐包括诗、乐、舞等,其核心是以郊庙歌辞为中心的庙堂文学,与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变雅"本属于《诗经》学史上与"正雅"相对的重要术语,是正统雅乐的自我更新机制,在庙堂文学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为郑声入雅、清乐入雅、胡音入雅以及三教入雅。郑声入雅体现为民间俗乐进入雅乐表演体系,时间为春秋战国至汉代;清乐入雅时间为汉魏南朝;胡音入雅则从汉代开始,经历北朝,迄于唐代而臻于大盛;正因为吸收了民间俗乐、胡部音乐及道曲、佛曲等音乐文学的要素,促使庙堂雅乐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发生了诸多新变。三教入雅指东汉以来儒、道、释三教对庙堂雅乐的深刻影响。而历代帝王频繁的宗教活动,也是"变雅"经常发生的原因,凡此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庙堂雅乐本身的生命张力。
[Abstract]:Traditional elegant music includes poetry, music, dance and so on, the core of which is temple literature centered on the songs of Jiao Templ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ancient emperors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hosts and gods in heaven and earth. "refined" is an important term i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the self-renewal mechanism of orthodox elegant music. In the temple literary creation played a positive role, specifically reflected in Zheng Sheng into elegance, Qing music into elegance, Hu Yin into elegance and the three religions into elegance. Zheng Sheng into elegant folk music into the performance system. The time is from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Han Dynasty; Qing music into the elegant time for the Han Wei Southern Dynasty; Hu Yin into elegance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experienced the Northern Dynasty, until the Tang Dynasty and reached great prosperity; Because of the absorption of folk music, Hu Bu music, Taoist music, Buddhist music and other elements of music literature, promote the temple elegant music from the content to the form of expression has undergone many new changes. The three religions into elegance refers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Taoism. The frequent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empero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are also the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efinement", which to some extent reflects the life tension of the elegant music of the temple hall.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国家祭祀形态与郊庙歌辞研究》(09BZW02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唐郊庙歌辞研究》(06JA75011-440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上古时代,“乐”包括诗、乐、舞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郊庙祭祀仪式中得到了直接体现。本文所谓“变雅”是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通变”范畴和正统雅乐的自我更新机制而使用的。“变雅”不只是《诗经》学上的一个术语,时间也不只局限于西周末年厉、宣、幽三王时期,而是从上古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郭振香;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方孝玲;;《白~桓琛房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巩亚男;;辨析“辞赋并称”说的历史阶段性——读《文心雕龙札记》的札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孔艳丽;;试论《文心雕龙》中“气”与“风骨”的相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潘胜强;;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茅山道士”形象的演变及成因[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胡继华;“会通”与“适变”——《文心雕龙》的艺术历史哲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王武;郭振香;;和谐文化资源中的中国古代礼乐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张友群;中国古代图书形制试说[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宝;;论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词乐传播的影响[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程克雅;;《子思子》与出土文献研究证诂[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刘光胜;;思想不一致能否认郭店儒简出于一派吗?[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论文集上[C];2010年
6 黄君良;;先秦儒家“和”的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意义[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9年
7 曹建国;;《诗·采,
本文编号:1465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46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