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转型经历对湘籍民族歌唱家的影响
本文选题:民族歌唱 切入点:声乐艺术 出处:《创作与评论》2013年19期
【摘要】:正当《乡恋》中优美亲切的旋律流淌在1983年的文化部春晚时,犹如文革影响下严重沙化的声乐艺术荒漠中涌出的一泓清泉,让饱受文化干涸之苦的人们如沐甘霖。短短几年间,李谷一的名字也随着《乡恋》《知音》《绒花》《难忘今宵》的广泛传唱走入千家万户;当《走进新时代》中激情豪迈的歌声响彻在1998年的央视春晚时,张也带着她的《走进新时代》《万事如意》《高天上流云》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当《亲吻祖国》中磅礴大气的旋律震撼着央视青
[Abstract]:Just when the beautiful and cordial melody in "Love in the country" flowed throug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in 1983, it was like a clear spring pouring out of the heavily sand-turned vocal music and art deser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lowing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drying up of culture to be like Mu Ganlin in just a few short years. Li Guyi's name also went to thousands of families with the widespread singing of "Love in the Countryside," "Flos Flowers," "unforgettable tonight"; when the passionate and heroic singing of "entering the New era" reverberated through the 1998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Zhang also took her "into the New era" "all the good luck," "the high sky cloud"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ordinary people's homes; when "kissing the motherland" in the magnificent atmosphere of the melody shocked the CCTV youth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
【分类号】:J825;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艳文;;长沙花鼓戏戏班发展进程及研究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郑劭荣;;湖南影戏的历史及其活动现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杨畅;;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的思考[J];歌海;2009年06期
4 吴艺;;民众生活与民间戏曲——对汨罗市花鼓戏的调查研究[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2年00期
5 蒋娟全;;湘南地区“零陵花鼓戏”唱腔探析[J];大舞台;2012年09期
6 蒋娟全;;将地方戏曲引入民族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零陵花鼓戏”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7 刘奇玉,李建武;明代湖南戏剧创作浅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罗娜;;20世纪80年代以来花鼓戏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9 刘荣军;;湘军对近代湖南人精神生活的作用和影响[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盛光希;;湖湘戏剧语言特征及其对区域文化的传承[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凌;清代两湖地区的出版业[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邵华;湘军与晚清湖南社会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光辉;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阳;论弋阳腔传播[D];南昌大学;2010年
2 宾蕾;湖南花鼓戏花旦唱腔特点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蔡姣;祁剧弹腔南路的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时双双;《长生殿》之清代接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于锋;杨恩寿戏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小恒;从长沙地名看长沙城市文化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荣军;近代湖南的精神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先丽;巴陵戏音乐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石力夫;长沙民间花鼓戏班的生存调查及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10 蔡芳;常德汉剧及其音乐的调查[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姗姗;;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差异[J];经营管理者;2010年11期
2 央金卓嘎;;试论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声法——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梳理[J];西藏艺术研究;2009年01期
3 杨杰;;当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探析[J];华章;2011年06期
4 郭建民,赵世兰;六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宋淑红;;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J];人民音乐;2008年03期
6 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年04期
7 高婧;;民族声乐艺术中“道家”精髓文化的体现——简析声乐曲《阳关三叠》的文化内涵[J];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姜代康;“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体观念[J];音乐探索;2005年02期
9 陈晓;于丹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创造与发展[J];文学教育(下);2008年05期
10 徐敦广;王志华;;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华;;浅论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创新[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姜瑾;;从美学角度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邹丹丹;;声乐初学者的学习方法[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4 孙晓春;;略论民族声乐作品的处理与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声乐教育——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上的讲话[A];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彭铁飞;付志华;;为振兴我国民族声乐而努力[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魏艳;;声乐表演艺术中理解和表现的训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8 段友芳;;高师声乐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9 杨靖;;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高师合唱课训练初探[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10 徐行效;徐茜;;20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紫茵;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N];音乐周报;2007年
2 闻逸;呼唤新时代工人歌曲的扛鼎之作[N];工人日报;2007年
3 高小立;音乐家应把目光对准一线工人[N];文艺报;2007年
4 记者 李霞;陈光林王素毅等出席肖黎声声乐艺术中心成立揭牌仪式[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5 孙玉洁;中国音乐传播学 新时代 新学科[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7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杨宝刚;浅谈西洋声乐艺术的民族化[N];新乡日报;2008年
8 石惟正;沈洋声乐艺术思考[N];音乐周报;2009年
9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龙娟;说一说《浏阳河》的创作之路[N];贵州民族报;2010年
10 陈言放;浅谈中国声乐发展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2 高贺杰;因“韵”而“声”[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董华;声乐:语言的N种表情[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郭小青;《唱论》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亚;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性[D];河南大学;2001年
2 张霞;彭丽媛声乐艺术的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齐力;小荷才露尖尖角—雷佳声乐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黎;“谭晶现象”的研究及其对当今声乐艺术发展的启示[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金子琛;尼玛拉毛声乐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刘潇林;论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D];西南大学;2009年
7 韩娟;试论声乐艺术在大提琴演奏中的借鉴作用[D];厦门大学;2008年
8 白杨;关于新时期我国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敏;论目前我国声乐艺术之娱乐化倾向[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曹霞;辰河高腔音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9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68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