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与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
本文选题:清代 + 宫廷 ; 参考:《文学遗产》2009年03期
【摘要】:道光七年南府改为升平署前后,清宫演剧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其中影响最著者,一为花部乱弹的悄然入宫,二为寺庙献戏的逐步取消。二者既是清代礼乐文化调整演变的结果,同时又因其礼乐上的关联而共同促进了晚清内廷演剧的变革。首先,演剧功能的单一化进一步凸显了清宫演剧的宴乐性质,而宴乐的娱乐性诉求又为民间新戏的入宫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其次,作为礼乐的清宫演剧有着严格而特殊的礼仪要求,而由此造成的时间区隔以及不同时段的剧目安排也为花部乱弹的入主清宫提供了可乘之机;再者,从康乾之世的制礼作乐过程来看,花部乱弹的入宫实为康乾二帝制乐初衷的新体现。
[Abstract]:In the first part , the singular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opera has promoted the change of the oper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First of all , the singular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opera has also promoted the change of the oper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作者单位】: 五邑大学中文系;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立项课题《晚清演剧史研究》(06GR—03) 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年度立项课题《清代同光时期演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幺书仪;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J];文学遗产;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8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9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刚;;论晚清官场中的请托——基于《荣禄存札》的分析[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8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星;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化精义辨析[J];人文杂志;2000年05期
2 王武;郭振香;;和谐文化资源中的中国古代礼乐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黄金亮;;从《诗经》宴饮诗观周代的礼乐文化[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4 孙桂平;;札记:《论语·先进》篇断章释义[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夏金华;;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兼以佛教礼乐的发展进程为例[J];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6 张咏春;;“非贱民”身份的元代礼乐户[J];音乐研究;2009年02期
7 王卓;;论荀子礼学的三个“统一”[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黄厚明;原始礼乐文化:华夏文明形成研究的新视野[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张跃;从西周时代的社会变革看制度创新思想的历史意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仲立;西周礼乐文化的内涵是“德”[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彭林;;借鉴礼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李荣有;柯曙光;;汉画中的钟鼓乐悬综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来;;春秋时代的天道观念[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立林;礼乐文化与当下生活[N];济宁日报;2010年
2 谷卿;乐舞书画:礼乐文化的艺术精神[N];深圳商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鹏;《大成礼乐》:展现儒家精髓[N];北京科技报;2011年
4 刘悦笛;从“秋期释奠”看当代韩国的儒家“礼乐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复原祭日典仪 传承礼乐文化[N];北京日报;2011年
6 李明珠;道家的超越智慧[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李振纲 程志华;中国哲学系列报告综述[N];光明日报;2005年
8 高方 黑龙江省绥化学院;别裁伪体亲风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小学校 大舞台[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斌;民乐声声迎宾客[N];宝鸡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权雅宁;中国文论的知识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屈勇;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单良;《左氏春秋》叙事的文化阐释[D];辽宁大学;2008年
6 马海敏;《诗经》燕飨诗考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书惠;先秦儒家神道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吴晓峰;《诗经》“二南”篇所载礼俗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盖金伟;汉唐官学学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旭彤;隋唐至明代礼乐观念变化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 胡艳津;殷商时代的乐文化[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范梦婕;“乐”,如何成为“德之华”[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4 吴莉萍;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D];天津大学;2003年
5 柯曙光;汉墓乐悬及其礼乐文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柳明;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大雅》颂美诗[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成秀;孔子音乐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云;礼非乐不行 乐非礼不举[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玉梅;周代礼乐制度与孔子的音乐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萌;中国宫廷礼乐的发展概述[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894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89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