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声音的形状:音乐隐喻与音乐认知的体验基础

发布时间:2018-06-27 21:53

  本文选题:隐喻理论 + 意象图式 ; 参考:《中国外语》2009年03期


【摘要】:本文是探讨隐喻及意象图式与音乐认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受试者为69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试验材料为肖邦的升C小调第20号小夜曲。试验结论:隐喻在音乐理解和认知中起作用;体验性是音乐认知、音乐欣赏和音乐想象的基础;意象图式在音乐理解和认知中起作用;不同的乐曲在听者头脑中产生不同的隐喻和意象图式组合。结论支持认知语言学的假设: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image schema and musical cognition. The subjects were 69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is Chopin's nocturne No. 20 in C minor. The experimental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usic comprehension and cognition, experience is the basis of music cognition, music appreciation and musical imagination, image sche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usic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Different pieces of music produc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etaphors and image schemas in the listener's mind. Conclusion it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at language is not an independent cognitive mechanism in the human brain.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分类号】:J6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安洋;俄汉语句子的情景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涛;汉语多义词及其语义桥研究[D];鲁东大学;2007年

2 陈胜;普通名词的词义框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金硕;反义复合词词汇化过程中的语义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秋香;英汉烹饪词汇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丽敏;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韩国春;象似性与隐喻关系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高杨;英汉“方”/square和“圆”/round的认知隐喻意义对比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8 李倩;中美电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赵松;从文化的角度看二语词汇习得[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2 周榕;隐喻表征性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首映;美的规定性辨析[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2 哲兵;从南方少数民族神话看神话思维结构的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3 张煜;;如何评价隐喻的质量——理论介绍与评述[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1期

4 张会森;论隐喻[J];修辞学习;1994年05期

5 王搤陵;神话特征与世界两大文艺之异趋——兼驳几何纹饰的“积淀”说[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1期

6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7 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5期

8 李蕴真;语言理据性及其在词典编纂中之应用(下)[J];辞书研究;1996年01期

9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1996年02期

10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忆沩;;引入概念隐喻理论的意义[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3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兼评利科的隐喻理论[A];“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林芳;;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兼评利科的隐喻理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宋德生;;认知的体验性对等值翻译的诠释[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稼辉;西方象征美学的源与流[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欧阳红霞;论隐喻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3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 周秀娟;英汉“中间阶段”情感的隐喻概念对比[D];延边大学;2001年

5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7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明宏;从认知角度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10 杨小虎;词典多义词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5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75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5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